返鄉“新農人”鄒明海:種出鄉村振興好味“稻”

【導語】家鄉的味道,少不了金秋清甜的稻香。53歲的鄒明海抱着“重聞兒時米飯香”的樸素願望,回到家鄉淥口區朱亭鎮流轉千畝農田種植水稻。他堅持施撒農家肥,引用天然水源灌溉,走出了一條綠色美味的鄉村振興“稻”路。

【正文】鄒明海一番“排兵佈陣”之後,農機手便駕駛着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所到之處秧苗整齊劃一。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時節,抓緊中稻播種的同時,還得做好早稻田間管理。來到朱亭鎮政花村,山風拂過,十幾公分高的早稻宛如碧波盪漾,景色宜人。

【正文】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除了天然水源,鄒明海對肥料也十分講究,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去養殖場和村民家收集牛、雞、鴨等動物糞便,再加入水、稻草、秸稈,蓋上薄膜堆肥發酵,四五十天後就成了上好的有機肥。

【正文】原生態種植水稻,勝在品質。喝山泉水、吃有機肥長大的水稻顆粒飽滿、香甜柔軟,深受北上廣等城市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豐富了淥口區優質水稻市場。去年,鄒明海賣出十幾萬斤“玉針香”優質米。

【正文】捧着金黃的稻穀,鄒明海神情自豪,這是他辛勤耕耘6年的成果。2016年,鄒明海回鄉探親,發現村裡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和他一樣外出闖蕩,大片農田撂荒,滿目雜草的景象讓鄒明海心生不忍,於是決定返鄉創業。2017年,鄒明海放棄高薪工作,回到朱亭鎮黃龍村流轉了100多畝農田種植優質水稻“玉針香”,光是除草就花了半個月時間。作爲種糧“門外漢”,鄒明海只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正文】隨着補貼、技術、農資等各種保障政策紅利疊加,鄒明海拓荒的決心更加堅定。這幾年,他先後流轉了黃龍、福衝等6個村40多個村民小組的1300多畝地,採取企業式管理,吸納80多位村民務工,每塊農田都有責任人管理。普通勞動力一天的工資是150元,農機手則能拿到三四百元。去年一年,鄒明海共支付給村民73萬元工資。

【正文】鄒明海想爲家鄉做的還不止於此,他計劃流轉更多土地,做好荒地復耕、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時也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擔當的年輕人才投入家鄉建設中。

記者丨蘇婷 陳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