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大橋頭故事 戴上耳機邊走路邊看戲

復象公場與Urban Baker合力打造作品大橋1988》,結合手機app,帶觀衆跟着耳機裡的指引,到目的地看戲。(復象公場提供)

一如尋寶遊戲,戴上耳機,聽着指令遊覽一座城市,而城市裡的小巷弄與老房,就是現成的劇場舞臺。復象公場與Urban Baker合力打造作品《大橋1988》,觀衆戴上耳機聽指示,實地踏查臺北迪化街二段、大橋頭街區,重新發掘臺北市的面貌

編劇李承寯表示,他與創作團隊訪問當地居民,發現迪化街、大橋頭一帶,有許多非常生猛的故事,從中發展出一段角頭、警察與地方民衆相互糾葛的故事,「那都是庶民生活的真實樣貌,有人告訴我,以前的人怎麼抓姦,或是有人好賭,賭到手指頭都被砍光了,還是要用腳趾頭刁牌賭博,不過這些故事說來並不光彩,因此並不是一般觀光行程會聽到的故事。」

創作協力王珩表示,她因此重新認識角頭,「一般對角頭的印象大都會聯想到電影《艋舺》,但當地人告訴我們,那是外省人臺灣角頭的想像,臺灣地方角頭是當地保護大家的人,沒那麼有組織,在社會新聞上的殺人犯,對他們而言,可能是鄰居大哥哥,平常很照顧他們,但犯下了罪行。」

《大橋1988》故事描述嘉義青年阿宏到臺北打拼,遇到青梅竹馬雅芬,在當茶室小姐,也被當地角頭包養,阿宏不捨雅芬,想爲她贖身,因此努力賺錢,還去賭博,沒想到欠下賭債,雅芬接濟阿宏時,被警察發現兩人疑似有一腿,警察要脅要向角頭告密,雅芬因此周旋在角頭、警察與阿宏之間,擔心受怕。

李承寯表示,1988年是解嚴後一年,臺灣經濟正要起飛,房地產正要興起,需要大量臨時工,「大橋頭可說是當時最大的臨時人力市場,那時大家都想賺快速的錢,這種爲財、爲情而掙扎,想求翻身的故事有很多。」

王珩表示,每場演出參與觀衆爲30人,會依照抽籤分成兩組,分別走不同路線,最後導引到雅芬家、警察家、角頭家看戲,「一條路線是雅芬觀點,另一條是警察觀點,雖然故事都一樣,但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李承寯表示,由於街區有許多蜿蜒小巷,只有當地人才真正會去走,「在路線規劃有特別設計,讓觀衆可以有機會深入探索迪化街、大橋頭的面貌。」演出共有10場,將於11月5日至11月15日,於迪化街二段、大橋頭街區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