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四步驟落實ESG

多數企業不會質疑ESG的重要性,爲了要符合主管機關、投資人或客戶的期望,都想取得一個好的ESG評比。然而ESG涵蓋的範圍廣泛,到底要從什麼面向切入着手,又該如何規劃執行步驟?茲簡要分享如下。

首先,企業最核心的元素是「人」,更完整且客觀的定義是「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企業在探討什麼是重要的ESG議題之前,應該先盤點與ESG最息息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有哪些,並且給予先後排序(prioritize)。

例如,對環境有重大沖擊的事業,要把「社區居民」的重要性放在前面;又或者,需要爭取到更多資金來源的新創公司,應該將「投資人」的順位往前提。利害關係人的優先排序,會依據產業特性、以及公司正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

其次,蒐集所屬產業的「重大性議題(materiality)」。近年來在各種ESG評比框架日趨成熟之下,特定產業所關注的ESG議題是什麼,已經有愈來愈多國際標準可以參考,其中又以SASB和GRI最容易上手。

SASB爲「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在2010年發佈,目的在提供投資人一個量化、質化並行的永續資訊揭露標準。SASB將ESG框架劃分爲五大面向(環境、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新、領導力與公司治理)與11項產業別(sectors),並且組合成含有26項通用ESG議題的「重大性地圖索引(Materiality Map)」,以供企業索引參考。

而在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發佈的準則,則是另一種查詢產業有哪些重大議題的標準。GRI官方目前提供「石油與天然氣業(GRI 11)」、「煤業(GRI 12)」、「農業、水產養殖和漁業(GRI 13)」等特定產業的「產業準則」,其他產業陸續更新中。

第三,在盤點完「利害關係人」與「重大議題」後,則是透過進一步的訪談、調查,得到如「重大性議題矩陣」這樣的分析結果,並取得管理團隊的共識與認可,才能確保ESG的發展方向與公司的重大政策互無牴觸,甚至是相輔相成。

第四,將企業的ESG重大議題,展開成爲相關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也就是把ESG的理念(願景、口號)轉化爲可執行、可衡量、可修正的行動計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