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ESG管理 結果、過程並重

隨着「永續報告書」愈來愈受到「政府主管機關」與「國際供應鏈客戶」這兩大類利益關係人(羣體)的重視,產業界對於永續報告書內容的品質,也不斷提高標準。產業前輩戲稱內容不夠紮實的報告書有如在進行「作文比賽」,其來有自。下述的實際案例,就值得做爲借鏡。

某一企業的永續報告書用了很大篇幅描述「環境保護(Environment Protection)」所做的努力,卻被ESG評選委員判定爲「中等」甚至「待改進」的評等。

首要原因便是缺乏足夠的「數據」,用以連結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績效,以至於過多抽象、主觀的敘述,難以建立報告書內容的可信度。

其次,當評委比較前、後年度的報告書內容,發現所呈現的數據資料「一致性」、「比較性」不足。

探究其根本原因,在於該企業內部未明確定義ESG、ESH(環安衛)的績效指標,以至於第一線的日常運作管理活動,未能連結永續報告書要凸顯的重點。

無怪乎撰寫永續報告書,成了「看似與實務運作脫節」的額外工作,被稱之爲「作文比賽」也就可以理解了。

過去在臺灣推動「環安衛ESH數位轉型」的經驗告訴我們,從源頭定義關鍵的「管理指標」是什麼,永遠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功。客觀、正確的管理指標,不僅讓會議討論聚焦在覈心議題,也會在離開會議室後,引導執行團隊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以ESG最重要的源頭「法遵合規(Compliance)」爲例,績效管理的「領先指標」包括:法規查覈數量及各組織完成度(%)、追蹤改善項目數量及各組織完成度(%)等,以凸顯企業在「過程管理」的成效,其次纔是違規件數與金額等「落後指標」,亦即一般人熟悉的「結果管理」。

當ESG管理的水平不斷提升,政府與供應鏈對永續報告書的期待愈來愈高,管理指標也會從最基本的「結果管理」逐步往「過程管理」深化,以看出企業在ESG投入的紮實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