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資金密集加倉銀行股,估值仍有修復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程維妙 北京報道

中央匯金、險資、資管資金、公募基金,今年以來,多路長短線資金密集加倉銀行股,截至5月31日,年內已有至少70億“彈藥”齊發,“跟着匯金加倉”“掃貨銀行股”等市場聲音不斷。

事實上,去年四季度還有一些銀行股遭減倉,今年銀行板塊爲何受到更多青睞,突出的吸引力是什麼?受訪人士認爲,經濟穩步復甦利好銀行盈利前景,加上銀行板塊低估值、高股息率、穩定分紅率以及當前股市資產荒,都提振銀行板塊投資吸引力。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收盤,銀行板塊年內漲幅約20%,在各行業板塊處於領跑位置,部分銀行股價表現更爲搶眼。但銀行估值依舊處於窪地,PB僅有0.5倍左右。

當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利好銀行資產質量和盈利前景。業界預計,銀行股估值可能分化,整體仍具有修復空間,對於穩健價值型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逾70億“彈藥”齊發

5月23日,工行H股主要股東平安資管耗資約4300萬港元,在場內增持915.7萬股工行H股股份,增持後最新持股數約121.56億股,佔工行H股總數的14%,佔該行總股本的3.41%。

這是年內又一筆對銀行股的加倉動作。就在此前一天,港交所披露易信息顯示,中信證券資管-叄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在場內增持2.05億股中行H股,耗資超8.1億港元。本次增持後,該資管計劃在中行H股總數中的持股佔比突破5%,躋身主要股東序列,佔該行總股本的1.43%。

年內獲重要股東增持的還有郵儲銀行、南京銀行等。其中,上港集團分別在1月31日、3月8日增持約1.035億股、1.76億股郵儲銀行H股股份,未披露增持價格。若以當日收盤價粗算,兩筆增持耗資超過11億港元。增持完成後,上港集團持有郵儲H股股份增至39.83億股,加上其實際持有的1.13億股郵儲A股股份,上港集團在郵儲銀行的持股佔比重回4%以上,約爲4.13%。南京銀行則是在2月26日至3月13日間,獲法國巴黎銀行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份7986.85萬股,耗資約7億元,持股比例提高至17.04%。

而說到加倉銀行股,近半年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國家隊”中央匯金對四大國有銀行的增持。去年10月11日,四大國有行集體宣佈當日獲得匯金公司增持,並“預告”匯金公司將在該次增持之日起6個月內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綜合四大國有銀行今年4月12日的公告,截至4月10日,共計獲得匯金公司增持股份達10.89億股,以區間均價計算,斥資合計約48.2億元。

這一對四大行的“力挺”有着極強的信號意義,匯金公司上一次對四大行集體增持還要追溯到2015年,彼時A股從5178.19點高位持續下跌。

除了上述資本,今年以來,社保基金、險資、QFII、公募等都對銀行股投資展現出興致。根據公開梳理,華夏人壽一季度以1.71億股新進成爲建行的第十大流通股東,佔總股本比例爲0.07%。信泰人壽同樣於一季度現身北京銀行、浙商銀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其中加倉北京銀行3.56億股,累計持股數上升至9.94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爲4.7%。

險資在今年1月還有一筆時隔八年的“破冰”舉牌,爲長城人壽舉牌無錫銀行。經過過去連續一年左右的增持,長城人壽於今年1月9日對無錫銀行持股比例突破5%,觸發舉牌線,並以6.97%的持股比例躋身無錫銀行第三大股東。這也是險資時隔八年後再次舉牌A股銀行。

粗略計算,前述加倉動作總計發出的“彈藥”就超過70億元,算上公募等還會更多。興業證券研報顯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四類產品旗下一季度十大重倉累計持有A股銀行市值達389億元,較去年四季度的325億元提升近20%,重倉比例達2.23%,環比增長0.46個百分點。

股市資產荒推升銀行股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四季度乃至今年年內,也有一些銀行被減倉。東興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機構重倉持有銀行板塊316.8億元,環比減少125.1億元。持倉佔比爲1.93%,環比下降0.55個百分點,處在歷史低位。此外,今年前2個月,有險資賣出兩家股份行的可轉債及股票。

雖有分化,但整體上今年各路資金對銀行股的青睞更突出。光大銀行宏觀市場金融研究員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主要是經濟穩步復甦利好銀行盈利前景,加上銀行板塊低估值、高股息率等,都提振銀行板塊投資吸引力。另有研究機構指出,疊加債市收益率快速走低等背景,資本市場高收益資產匱乏,高股息資產凸顯投資性價比。

數據顯示,A股方面,今年一季度銀行板塊指數累計漲幅達到了9.28%,超過滬深300指數的4.46%。截至5月31日收盤,銀行板塊指數年內漲幅進一步達到約20%,在各行業板塊處於領跑位置。從股息率來看,據Wind統計,當前申萬一級銀行指數股息率約5%,而據中債網數據顯示,5月30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報2.308%。

多家銀行H股股息率更高。民生證券本月中旬的一份研報稱,截至5月17日,15家A+H股上市銀行的A股對H股均有溢價,平均溢價率爲43%,處於歷史較高水平。H股普遍折價下,即便通過分紅稅較高的港股通渠道,仍有10家AH上市行的H股股息率較A股更高。

但銀行股估值依舊處於窪地,當前PB仍僅有0.5倍左右,市盈率中值約6%。業內人士表示,優質板塊處於價值窪地,是一個較佳的進場窗口期,與長線資金週期也相對匹配。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提到,銀行股分紅率比較高,平均在5%左右,甚至有個別銀行分紅達到8%,對追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來說很合算。

從投資機構的視角看,當下資產配置策略已是重要命題。以險資爲例,不少保險公司都曾在過去兩年的權益市場震盪中投資受挫,進而拖累淨利潤。多家頭部上市險企機構高管在2023年度業績會上都談到了當下資產配置的思路。中國平安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斌表示,權益投資方面,公司於成長股和價值股之間做好了均衡配置,使得過去兩年公司股票收益“雙位數”的超過滬深300全收益;太保高管談到,堅持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盈利前景良好的股票,提升整體資產收益的穩定性等。

銀行估值仍具有修復空間

年內銀行股後市走勢及配置價值如何?目前業內觀點不一。

有擔憂者認爲,高股息行情已經來到下半場,2024年以來高股息板塊漲幅靠前,恐已透支未來的空間。

更多分析從銀行自身發展質量和前景角度展開。例如對於銀行股估值偏低,《中國上市銀行2023分析報告》認爲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商業銀行資產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帶來的增速規模預期下滑,二是市場對商業銀行風險把控能力形成擔憂。此外,房地產供需問題和地方債化險等,也加深了市場疑慮。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銀行經營業績承壓,存貸利差縮窄,內源資本補充難度越來越大。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發行規模超60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在資本消耗和監管要求之下,銀行資本充足壓力漸顯,不少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距離監管要求空間較小。而資本基石緊密關係着業務發展。

不過支撐因素也在累加。東興證券表示,房地產一攬子政策開啓商品房庫存去化,或對銀行資產質量預期、個貸投放帶來積極影響。周茂華稱,從趨勢看,銀行估值仍具有修復空間,但銀行間分化仍較爲明顯。主要是國內經濟復甦,政策支持,企業經營狀況持續改善,利好銀行資產質量和盈利前景;同時,銀行板塊整體低估值、高股息率,對於穩健價值型投資者仍具吸引力。

王紅英還提到,現在越來越多銀行採用金融科技來進行一些不良信貸事前、事中和事後的防控,不良貸款出現結構性下降。此外,雖然現在整體利率水平下降,導致銀行利差有所縮窄,但廣義貨幣M2餘額已突破300萬億,信貸規模也有較快上漲的趨勢。預計下半年銀行股的走勢整體會穩中上漲,但上漲幅度或有所減小。

“高股息行情不是下半場,而是長週期的開始。銀行股是穩健資產的代表,市場從追求高波到追求穩定,銀行股穩健價值逐步顯現。”浙商證券銀行研究團隊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