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Biotech實現首次全年盈利,創新藥市場“春天”已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隨着財報季到來,近期國內不少上市Biotech企業發佈年度正面盈利預告,“首次年度盈利”也成爲多家創新藥企年度財報中的關鍵詞。

3月5日,康方生物(9926.HK)發佈年度正面盈利預告,根據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十二個月的未經審覈綜合管理賬目以及董事會目前可得資料初步評估,康方生物預期2023年度將錄得利潤不低於人民幣18.5億元,而上年同期內虧損約爲人民幣14.2億元,這也意味着,康方生物實現了自創立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

前一天,復宏漢霖(2696.HK)發佈正面盈利預告,根據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未經審覈綜合管理賬目及董事會目前可得資料的初步評估,復宏漢霖預期報告期內將錄得年內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億,這是復宏漢霖首次實現全年度盈利。

更早前(1月19日),和鉑醫藥(02142.hk)披露,根據對公司未經審覈綜合管理賬目的初步審閱,預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全年總盈利約180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虧損約1.37億美元。據此,和鉑醫藥預計將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由於管線開發的巨大成本,想要通過一兩個產品實現盈利對於中國Biotech來說依然非常困難,這也更顯得公司取得目前的成績是非常不易。當前,包括康方生物、復宏漢霖、和鉑醫藥在內的Biotech企業開始轉虧爲盈,這是否也意味着,創新藥市場調整期正在過去,企業價值迴歸期已至?

核心產品放量

從2018年 8月,香港交易所推出新《上市規則》增加18A章,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已發展成爲亞洲最大的生命科技投融資中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港股18A上市新規開閘至今,已有超50家生物科技類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其中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康希諾、再鼎醫藥、諾誠健華、康方生物、博安生物等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率先“摘B”。

而能夠實現年度盈利的企業卻較少。梳理上述三家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企業的財報不難發現,公司於報告期內轉虧爲盈,主要歸因於核心產品的不斷放量。

康方生物披露,公司於報告期內轉虧爲盈,主要歸因於其核心自主研發的雙抗依達方®(依沃西,PD-1/VEGF)此前與美國Summit Therapeutics公司達成的海外權益許可合作(交易總額50億美元,外加授權地區銷售淨額的雙位數比例提成),該合作等值於5億美元的首付款在2023年一季度到賬,首付款中大部分已被確認爲許可費收入,共計約29億人民幣,首付款剩餘部分會分批被確認爲經營性收入。另外,其創新產品開坦尼®(卡度尼利,PD-1/CTLA-4)在2023年憑藉突出的臨牀價值,覆蓋的患者數量持續增加,銷售收入穩步提升,在報告期內爲公司銷售增長做主要貢獻。

復宏漢霖則將此次盈利的主要原因歸於漢曲優®和漢斯狀®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而根據復宏漢霖披露的財報數據,漢曲優®及漢斯狀®於2023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了人民幣20.145億元及8.654億元的銷售收入。另外,在2023年底漢斯狀®獲得印度尼西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BPOM)批准用於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實現了國產抗PD-1單抗首次在東南亞國家成功獲批上市。目前,復宏漢霖正與合作伙伴就H藥在22個國家的開發和商業化進行合作。

和鉑醫藥認爲,成功扭虧爲盈主要得益於對外BD合作。2023年,和鉑醫藥通過運營優化改善了成本控制,以及包括巴託利單抗和HBM7008在內的Harbour Therapeutics創新產品的授權與合作,爲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與全球製藥公司持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例如與輝瑞/Seagen合作開發及商業化HBM9033。

和鉑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鬆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就表示,輝瑞肯定是對於ADC產品線、臨牀開發、商業化是有相當多參與佈局計劃,這將是輝瑞核心產品線的一分子之一,尤其是通過Seagen的收購,輝瑞專門成立了腫瘤事業部,肯定要將Seagen的ADC作爲腫瘤的專業資源,和輝瑞在全球的臨牀開發,全球的商業化資源進行對接。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非常欣慰有這麼一個延伸,增強了這個產品合作以後的價值增加的潛力和機制。”王勁鬆說,與跨國藥企輝瑞的合作對公司現金流有正面影響,有利於加快資金迴流。

能否達成持久盈利目標?

在康方生物、和鉑醫藥、復宏漢霖實現轉虧爲盈之際,2024年對於不少中國創新藥企而言仍是艱難的一年。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Biotech能否實現持續盈利目標?市場價值迴歸期是否已經到來?未來又該如何進行研發佈局以實現合理地市場轉化?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上述Biotech企業的轉虧爲盈。一方面,因爲市場規則變了,不得不盈利。中國醫藥市場從前些年的充滿財富故事的激進發展、大量生物科技公司估值過高上市破發,到如今這種發展模式破產、融資受阻、現金流困難後,企業不得不壓縮成本、優化管線、變賣部分資產、將部分權益License-out以提前變現,否則將無法度過寒冬,更遑論在新的規則下立足並繼續發展;

另一方面,雖然盈利,但盈利質量和可持續性仍明顯不足。以康方生物爲例,去年上半年其首次盈利,2023年中期公司實現收入36.77億元,其中主要來自於核心產品依沃西海外權益授權給一家美國生物科技公司(License-out)的5億美元首付款到賬(約29.2億人民幣)。但可以理解,許可費收入一般是一次性收入無法持續,扣除該收入後企業仍處於虧損,儘管虧損面已大幅收窄。同樣,和鉑醫藥的盈利也主要是由於在研藥物License-out給阿斯利康、輝瑞。至於唯一一家靠銷售產品實現盈利的復宏漢霖的主要銷售收入則來自於生物類似藥,其2023年上半年營收25億近一半來自於曲妥珠單抗(原研藥爲羅氏的赫賽汀),創新力也不足。

此外,醫藥市場一向關注的單個銷售人員創收金額這個重要指標,仍以康方生物爲例,康方生物2022年卡度尼利單抗的銷售推算,其單個銷售人員全年創收約167萬元,相比之下,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在上市首年人均創收達310萬元。

“基於此,我們認爲,這些高調盈利的新一代創新藥企,儘管數據變好,但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是一次性的斷臂求生,仍需要在接下來的期間內持續觀察。”上述分析師說。

儘管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驗證,但不得不說,包括康方生物、和鉑醫藥、復宏漢霖在內的頭部創新藥企已經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獲得了較好的表現。畢竟,目前仍有不少未盈利Biotech企業在艱難求生。對這些企業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現金流下,理性進行市場規劃成爲關鍵。

“其實從研發到把藥一粒一粒的生產出來,對於多數由科學家創始並以研發人員爲主體的Biotech公司來說,無異於需要基因重塑,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也有不願具名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直言:在新的形勢下,不少Biotech重新思考並把自己定義爲優勢細分領域的Biotech公司,在適當的研發階段後就將後續的研發或商業化運營權轉移給下游企業或大型藥企,只賺自己擅長的這一環節的錢,並在這樣的戰略定位下,考慮部分非核心管線的License –out、出售非核心資產和部分房地產、控制低效成本以支持少數核心研發管線、確保現金流,從而度過寒冬。

“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Biotech企業才能通過自己的從研發到運營到財務數據的一系列改善,來說服一級和二級市場,最終迎來企業自身和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該藥企高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