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舞蹈又愛又恨的人生 香港編舞家黃大徽的春之祭
香港編舞家黃大徽作品《春之祭》,表現他對舞蹈的掙扎與熱愛,他親自上陣演出,和背後大熒幕裡的自己,思辨舞蹈爲何物。(國家兩廳院提供)
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舉世聞名的舞劇作品《春之祭》,不管是新穎的音樂聲響,或是熱烈的獻祭之舞,都爲百年來的表演藝術樹立典範。舉凡編舞大師碧娜.鮑許、或是香港編舞家黃大徽等人,都延續這部經典作品的精神,以原本的舞劇音樂,編創全新的舞作《春之祭》。
黃大徽表示:「編創《春之祭》是一段衝撞自我的過程,道出我對舞蹈又愛又恨的人生。」
1962年出生的黃大徽,曾任職香港《壹週刊》生活潮流線記者,即使半路出家編舞、跳舞,但他表示,自己是以新聞人求真的態度面對編舞和創作,「雖然我很晚纔開始學舞,但我認爲腿擡不高、身體筋骨比別的舞者還要硬也沒關係,現代舞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讓我可以誠實地面對身體條件,找到自己的表現方式,我也有自己版本的《春之祭》。」
黃大徽表示,他在大學一年級就讀新聞系的懵懂少年時期,因想探索自己的潛質而接觸舞蹈,「那時同學都忙着打工、玩耍,但我就想到處看看自己還會什麼,所以看了很多電影、表演,也去上了一堂芭蕾舞課。」
回想第一堂芭蕾舞課,黃大徽形容自己簡直是落荒而逃,「我很快就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舞蹈類型,後來才輾轉到城市當代舞團學現代舞,當時我們所學習的現代舞課程是美國舞蹈大師瑪莎.葛萊姆的舞蹈技巧,有固定的肢體表演方式,強調以脊椎爲中心點運動,也強調呼吸,但是我怎麼努力,腿也無法像同學舉得那麼高,這樣的現代舞表演,令我感到困頓,爲什麼非得照那樣子跳纔是好呢?」
帶着對舞蹈的困惑,黃大徽畢業後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某天接到導演林奕華電話,邀請他參與倫敦的演出,他考慮了一下,在工作與舞蹈夢之間擺盪,沒想到獲得上司支持,同意他留職停薪一年,到歐洲闖蕩,「我在歐洲看了很多現代舞,也上了工作坊,才發現現代舞的世界這麼寬闊,不是隻有一種標準,才重新燃起我的舞蹈魂,回來之後再上了9個月的班,就把工作辭了,決心往舞蹈發展。」
黃大徽表示,他從《春之祭》的音樂裡感受到一股原始的脈動,引發他編舞的直覺,「那是一種強烈的倔強感,就好像我和舞蹈之間的關係,雖曾感到疑惑,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