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法寶 廚餘發酵桶 剩食零浪費
北市大佳國小的廚餘發酵桶是讓營養午餐剩食零浪費的「神奇法寶」,學生戴手套將廚餘瀝水、捏幹,做成初肥。記者餘承翰/攝影
「營養是目標,好吃是手段。」每日供養一千六百多名學生營養午餐的臺北市幸安國小校長曾振富說,供餐必須要學生愛吃,廚餘減量須先從「好吃」下手,如何好吃又營養,就是廚師及營養師的專業訓練。
幸安國小每天上午九時許,學校廚房就傳來炒菜聲,還不時飄菜肉香,營養師每天都在學生吃完午餐後,一一檢視每班剩食回收桶,作爲隔天菜單調整標準。記者採訪當天,學童吃光紅燒肉,豆乾銷量也好,青菜剩餘比較多。
曾振富說,學校在學期初有菜單預審,午餐供應委員會議隨時檢討供餐滿意度,還要有好的保溫餐車,學生打菜也有技巧。同學們吃完要用湯匙計算剩食量,希望每天廚餘控制在一桶廚餘桶內,約百分之六至八以下剩食量。
臺北市大佳國小操場旁的廚餘發酵桶是讓營養午餐剩食零浪費的「神奇法寶」,學生戴手套將廚餘瀝水、捏幹,送到發酵桶轉動運作,七天變成初肥,靜放三個月熟成堆肥後澆灌到小田園,讓校園青菜長得又快又好。校長李鍾慧多年前推動學校自設午餐廚房,每天廚餘由師生製成堆肥澆灌小菜園,李鍾慧認爲「爲什麼孩子吃剩下的廚餘要別人處理?食物品德教育更重要」,同學能瞭解吃下肚的食物怎麼生長,也會想珍惜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
六年級學童李芊樂樂於擔任廚餘志工,一開始單純是不想睡午覺,做了之後發現滿好玩,現在看到不喜歡的菜也會吃光光。五年級學童李品嫺也說,處理廚餘時大家說說笑笑,也不會覺得噁心,爸媽也很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