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評-白走一遭的賦改會

行政院賦改會退場了。它揹負外界賦稅公平、擴大稅基的期待,轟轟烈烈的登場。最後卻在接近一事無成下,黯然退場。

說到稅,就「傷感情」,任何稅制變革,都是大事情影響民衆權益甚鉅。因爲,總有些人獲利(少繳稅了),有人受害(要多繳稅、或可分配資源減少)。執政者非萬萬不得已,不輕言更動稅制。

民國五十七年與七十六年,臺灣分別召開過兩次大型稅改會議,主要是因應經濟社會環境變化改革稅制。當時,還是有「強人」在的時代領航者是大學者官員在旁恭敬旁聽,企業界則根本無以參與。所得結論只要得到當局支持,即可推動落實。

但這次的賦改會,卻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外在環境的變化,讓賦改會必須納入企業界代表。學者理想性高,企業則是「利益關聯性高」,結果是學者與企業在會中總是針鋒相對。

接着再來一個金融海嘯,救經濟、吸引資金迴流,好像也變成是賦改會的責任了。最後,就是大家看到的結果:該減、能減的稅都減了;該加的稅,一個都未加。賦稅公平,是「長期目標」。

賦改會的「成果」,談不上什麼大變革、大視野,這種成績,其實甭開賦改會、財政部自己推推即可,反正減稅皆大歡喜啦。賦改會真是白走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