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展-海綿寶寶如是說

(路透)

朱宥勳(作者提供)

■倦怠社會Mudig keits gesellschaft韓炳哲(Byung-chul Han)着,莊雅慈、管中琪譯,大塊文化,250元,社會

■成爲黃種人Becoming Yellow奇邁可(Michael Keevak)着,吳緯疆譯,八旗文化,320元,歷史

■過勞之島黃怡翎、高有智着,臺灣職安健康連線,350元,社會

我非常喜歡《海綿寶寶》這部動畫,因爲它常常提醒我們,人類打造出來的世界到底有多麼莫名其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不正常」這一集:海綿寶寶被人指責爲不正常的人,所以,牠非常認真地買了函授錄影帶來學習變正常。這裡的笑點和哭點是同一個:如果正常是正常的,爲什麼會需要「學習」?

本質上的恆定性不可撼動?

海綿寶寶以身爲度,告訴我們,「正常」裡面顯然有鬼。就像《倦怠社會》裡所引述的:「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取自動自發的行爲: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爲他自己。……憂鬱症患者並不全然地過着地獄般的苦難生活,他只是拚命努力成爲自己,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本書作者認爲,現代社會已從「規訓社會」轉爲「績效社會」,人面對的不再是否定性的「應該」做什麼,而是肯定性的「能夠」做什麼的命令,從而啓動了一個無止盡的、自己勞動自己的過程。因而,倦怠是必然之事,卻也是可能的出路。

如果說上述歐陸風格的哲學分析令人越看越頭痛的話,或許可以試試文筆流暢、靠北得渾然天成的《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左岸即將出版)。《救救正常人》從各種角度討論了「正常」這個難以捉摸的概念,就連統計方法也難以精確劃界。當我們討論「什麼是正常」,我們討論的其實也是「什麼是異常」。本書作者是世界上最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第四版召集人,DSM詳細定義了「哪些狀態算是精神疾病」和「如何診斷精神疾病」的條件,是當代精神醫學的基石。

但本書批判了美國藥商爲了賣藥,如何瘋狂濫用DSM,使得許多本來正常的人被劃入精神疾病的範疇;而最新出版的DSM第五版不但沒能阻止頹勢,反而推波助瀾。他認爲,藥商促成的精神疾病濫診擴張,將危及「正常」人,把本來沒有問題的人變成問題。即使如此,他並不主張推翻精神醫學,而是採取了一個比較折衷的立場,一方面批評將精神疾病簡化爲腦內化學問題的唯科學論;一方面也摒棄哲學和社會學當中,認爲精神疾病純屬人類建構的唯理念態度(剛好跟《倦怠社會》形成有趣的對照)。他的認識論立場非常清晰: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真相(到底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但我們可以謹慎地逼近。

但最終,《救救正常人》仍然相信人類有某種「本質上的恆定性」。(作者常常主張精神醫學不該急着介入,而應該耐心等候人類的自愈能力。)然而《成爲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作者奇邁可的研究卻要告訴我們,人類還有很多不太本質也不太恆定的部分,你以爲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往往都不是自然形成的。比如:請問你的皮膚是什麼顏色?《成爲黃種人》爬梳「黃種人=中國人」的概念史,建構出歐洲人心中的色譜變化。顏色從來不只是顏色,而是種族評價,所以在早期歐洲人的心目中,中國人和日本人還「蠻白的」,後來卻涌現大量的科學研究,以「確保」這些人不如歐洲人那麼白。整段歷史中時紅時白時而橄欖綠,最終變成黃色(而且是黃疸色)的軸線變化,讓我們看見了種族觀念和科學研究的交纏難分。林奈和布盧門巴赫建立了權威的分類系統,試圖定義出種族間的本質性差異,但觀念與現象世界卻總是難以密合,前者往往遮蔽後者。當你覺得自己毫無疑問就是黃種人時,不妨把手伸到電視機上的海綿寶寶旁邊,自己想想,你的顏色真的和牠很像嗎?我們爲什麼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黃」字?

謀生成爲謀死,是一種正常?

海綿寶寶的另一個身分是模範勞工,牠任勞任怨、擁有關鍵技術,並且在各種糟糕的勞動條件中甘之如飴。在系列動畫裡,牠和慣老闆的互動往往也是另外一串笑點與淚點的基礎。但在真實世界中,我們這個「過勞之島」卻一點也讓人笑不出來。《過勞之島:臺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以精準易讀的報導敘述,說明了臺灣近年來數個重要的過勞案例,以及國會助理如何利用立委的職權來爲過勞的勞工爭取權益、爭取修法的過程。這並不是一本讓人振奮的書,因爲勞工們最後能取得「可接受」的公平待遇者就已不多,大多數的狀況是主管機關的顢頇、法律程序的僵化和資方毫無羞恥心的謊言連成一氣,形成難以撼動的結構。在臺灣,努力工作似乎是「正常」的生活之所必須,但如同書中所言,這樣使謀生成爲謀死的勞動環境,到底哪裡正常了?

在動畫裡,海綿永遠可以再生。斷手斷腳,大卸八塊都沒有關係。而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條命,如何把自己塞進「正常」的硬框裡而不受到傷害?在「我不正常」的結尾,海綿寶寶恐慌於自己變正常的過程中損失了多少東西,回頭努力學習不正常。如果你也和我看過同一集的話,一定記得牠哭着說出的那句臺詞:「我可能變得,永遠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