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國產雞肉也缺 雛雞每隻漲至40元創歷史新高

獨》國產雞肉也短缺 雛雞每隻漲至40元創歷史高價(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今(30)日起白肉雛雞每隻漲至40元,寫下歷史高價。(讀者提供)

蛋荒才稍解,國產雞肉供給也亮警報,受氣候不穩定與禽流感影響,雛雞缺口擴大,今(30)日起白肉雛雞每隻漲至40元,寫下歷史高價。雞農表示,最高點每週新養的雛雞量可達530萬隻,目前每週缺口約120萬隻,預計8月左右纔可能回穩。

過往白肉雞業者常在農曆年節後調節生產,然而先前遇上嚴重禽流感,加上溫差過大等衝擊下,新養雛雞數量也大受影響。根據統計,目前單週新養小雞約400萬隻,和每週高點的520萬隻有着不小差距。因此全國養雞協會公告,自4月30日起白肉雛雞參考價格由原先每隻39元漲至40元。

「每隻40元是歷史高價了」,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肉種雞組組長黃明志指出,在禽流感與溫差太大的情況下,母雞的產蛋率相當不好控制,因此才決定漲價來控制需求,不過每個月都有新的母雞加入生產,預計3-4個月後小雞的量就會補上來,要回到平均單週新養500萬大概落在8-9月左右,雖然現在是歷史高價,但若產能上來就可能調降價格。

不願具名雞農指出,母雞的減少和禽流感有關,之前每個周齡的種母雞都有死亡,然而中雞死了多少,種雞場不願意多說明,具體數量成了機密,變得很難掌握。

該雞農說,最高點時每週新進雛雞的量可達530萬隻,肉雞場有需要就會進小雞,但現在每週降到400萬隻,等於每週就少了120-130萬隻,預計8月左右小雞的量會回覆,但不太可能回到高點,頂多約480萬隻,若不樂觀來看,到年底可能都還不夠回到500萬。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因爲白肉雞生產週期較快,不至於會影響後續的白肉雞供應,今年第1季進口白肉雞和去年同期相比較少,但從廠商的訂單來看,4-6月每月至少進口2萬噸白肉雞,較去年來得多,這也和去年業者更新雞羣,現在剛好是更新的過渡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