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黑馬國漫《長安三萬裡》,意義非凡!

只要詩在,書在,

長安就會在!

——《長安三萬裡》

文丨舊故麻袋

“支持國漫”是作爲影評人一直在做的事,大概已有六七年之久。

不論是暑期檔,還是賀歲檔;不論是追光、彩條屋,還是好傳出品的,一部都不曾落下;好的、差的、譭譽參半的,照單全收。

看着國漫一點點從微光到曙光,從曙光到綻放,這不僅僅是中國動畫人的不懈努力,也離不開影迷觀衆的鼎力支持。

從前談國漫,很多人大多是不屑的態度,覺得電影院就該是個看爆米花大片的地方,不把這錢浪費在動畫電影上,何況既不是迪士尼出品的,也不是夢工廠出品的,國產動畫能掀起啥風浪。但現在,國漫完全改變了大衆的態度,有了一呼百應的趨勢。

今年在大片雲集的暑期,前有爆款《消失的她》,後有大熱之作《八角籠中》,更有國外大片《變形金剛》、《碟中諜7》雙重夾擊,《長安三萬裡》還是以“黑馬之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追光這條路,走的太不容易了。

你很難定義《長安三萬裡》,它既不是人物傳記,也不是歷史史詩,但它卻既能是人物傳記,也能是歷史史詩,全憑觀衆的觀看視角是從什麼地方出發的。

我反倒覺得電影無需定義,但這段歷史得讓年輕的一代知道,這羣文人墨客的心性和抱負得讓當代年輕人都看看。

《長安三萬裡》是一部由盛唐、詩歌和詩人組成的電影,它以高適和李白的友誼爲基礎,講述了唐朝文人墨客在時代紛雜下的盛衰。

這部電影沒有可劇透的成分,“安史之亂”大家熟知,李白、高適、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人,他們的詩詞陪伴了我們一整個學生時代,所以影評對《長安三萬裡》來說,不存在劇透,更多的作爲觀衆看完之後的沉思和觀感。

丨“詩仙”李白的酒肉愁腸

高適是主角,但李白太耀眼,他的放浪不羈,他的樂觀豁達,他的滿腹才華,都讓他在電影裡的每一次出場都成了中心。

李白商賈出身,是當時社會中的下等人,即便有錢有才,卻連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他心心念念要做出一番不世之功,但在當時官場,沒有背景,沒有人脈,縱然你有大才大能,也很難成功,其實將這種現象帶入到現在的社會,也是有共鳴和共情的。

好在年輕時候的李白豁達,即便是遇到挫折、碰了壁,也會在自我療愈中恢復過來,豪邁的喝酒、豪邁的大笑,鋒芒畢露。

但電影對李白的表現又太過片面,於是你看到李白的每一次出場,不是在喝酒,就是在耍瘋,不是在逃命,就是在縱情聲色,你能感受到他的浪,你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唯獨感受不到他的苦。

特別是當他已經小有名氣,被聖上召見並封了翰林院侍之後,爲何他還是那樣的不成體統,仍然醉在酒中,是他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性格嗎?不是的,李白自己也想對國家做貢獻,而不是簡單的吟詩作賦,他習得好劍法,有好騎術,更懂相撲之道,可他爲何,還是那麼自甘墮落?

那是因爲當時的環境、當時的官場,配不上擁有李白這樣的大才,翰林院侍,實則是給聖上作詩,歌功頌德,朝中大臣更是處處針對,處處打壓,一有不對就糾其錯處,讓他無法施展拳腳,更令人崩潰的是,他的苦悶無人知曉,他只能寄情詩歌,寄情好酒,讓自己醉了,纔不會覺得心痛。

這樣的李白,是電影裡沒有的,我們只知道他忘記了和高適的約定,忘記了要給高適介紹工作,忘記了曾經對高適描繪的未來可期,後期的他反覆出世入世,做贅婿,做反賊,爲的就是給下一代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結果,到頭來全是無用功罷了。

丨“高三十五”的大器晚成

渤海高氏,有過高光時刻,曾祖父曾是唐代名將,顯赫一時,但到後來,高氏沒落,高適沒生在好時候,他出生時,高氏已家境敗落,一貧如洗,父親去世後,高適只能前去長安,想靠僅存的家世謀取官職。

結果,“行卷”雖是捷徑,可天下捷徑豈是爲寒門所開,李白沒有背景的吃了閉門羹情有可原,可就連高適這種尚有點背景的也吃了閉門羹。

高適憨厚老實,空有一身好槍法,無從施展,最後只能去宴會上表演,以求能入玉真公主的法眼,得到玉真公主的舉薦,可本該在戰場上殺敵的槍法,又如何能博得婦人歡心呢,使盡渾身解數,也只換來玉真公主的一句“有點嚇人”。

行卷之舉行不通,那就直接點,參軍總行了吧,好不容易靠着相撲贏來帶隊作戰資格,結果他們在前線打仗、挨凍、受苦,回來卻看到將軍在縱情歌舞,他只能悲憤的寫下一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首詩在邊塞流傳開來,傳到當官的耳朵裡多不是滋味,所以參軍的路也行不通了。

蹉跎歲月,從青年到中年,無法施展拳腳的高適最終只能在老宅度日。直到後來世道亂了,高適才有了翻身的機會。

安史之亂後,高適被委以重任,大戰吐蕃,他已是老人遲暮,但血腥仍在,某種程度上,他和李白是同一種人,都是理想主義,爲理想而戰,只是他和李白不同的是,李白是純粹的理想主義,高適卻是理性主義下的實幹家。

空有理想的李白,出世入世,抑鬱不得志;實幹家高適,是在一點點積累和磨練,他知道,總有一天會等到的,雖然那一天遲了些。

丨每個人都有掙扎、困境和遺憾

高適和李白作爲主角,他們的成長之路,觀衆有目共睹,但事實上,電影中其他角色的片刻出現也意義非凡。

“裴十二”空有一身好劍法,卻因是女子無法施展才華,裴將軍因與權臣有過節,就只能在家花拳繡腿辦辦聚會,側面反映出當時朝廷有多腐敗。

“詩聖”杜甫官場不得志,一生顛沛流離。

“詩佛”王維靠在宴會上彈琴作詩入了玉真公主的眼才得以入仕。

他們都是唐朝響噹噹的人物,可當時的唐朝,又如何配得上他們,有了這些文人墨客的唐朝,纔有了後人爲之稱頌的長安,是他們將長安、將唐朝,留在了一首首詩詞裡,是他們,見證了唐朝的盛衰。

李白和高適,是一體兩面,李白是天才,高適是地才,李白張口就來,高適前期連讀書都是問題,但無論是李白還是高適,都是唐朝歷史符號,是唐朝不可磨滅的印記。

追光做這樣的題材,我是萬萬沒想到的,本以爲追光會在白蛇的IP中大展拳腳,畢竟白蛇和青蛇積累了不少口碑,裡面人物也足以衍生,比如小狐狸,完全可以出個人電影,太有故事性了。結果倒是另闢蹊徑,讓大家感受了一番詩詞的美好。

這樣的文化、歷史雙重題材在國漫市場也是少有的,本以爲會是小衆作品,沒想到這幾天的漲勢頗爲喜人,大有爆發趨勢,一部分自然是歸功於暑期,加上這又是小學生必看作品,定是少不了孩子們的激情參與。

在電影院感受一番孩子們齊聲背古詩的場景,或許也只有《長安三萬裡》能做到了。希望追光也可以把這一IP發揚光大,畢竟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墨客,每個時代的代表人物都值得拿出來講一講,甚至說像是諸子百家也可以拿出來單獨出個篇章,墨家、法家、儒家、道家……想想都有內容可以挖掘。

看着國漫慢慢好起來,題材慢慢廣泛起來,真的有點感動,希望國漫越來越好,中國動畫人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