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一句話得罪萬千家長:你愛孩子的方式, 正在毀掉他的人生

董宇輝曾經在直播間提出的一個觀點:“不要太在意孩子。”因爲過度在意只會傷害到孩子。當你大事小事都要干預,避免他的人生出錯的同時,你也避免了他的成長。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作者:立正媽媽,國家人社部 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春遊取消了,因爲家長擔心出安全事故。”

原本春暖花開,特別適合郊外踏青的日子,卻因爲家長的“不放心”,轉而投訴到教育局。爲此,學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心理,乾脆一刀切。

“課間十分鐘,無事不許出教室。”

原本應該走出教室放鬆身心的休息時間,卻因爲“一出安全事故,家長就會上綱上線,要求學校承擔責任”,因此學校只能採用“畫地爲牢”的圈養法。

"擔心晨跑太曬,要求改成傍晚再運動。”

原本陽光空氣最好的早晨,卻因爲擔心“流汗後容易生病”,而要求關在空調房裡。學校無可奈何,要麼把做操位置換到了遮陰的架空層,要麼把集體跑步改成了傍晚進行。

類似因家長“過度保護”,而導致學校“因噎廢食”的事件,在今時今日,已經不再是新聞。

學校的“鴕鳥政策”固然不可取,但老師們肩負重任,如履薄冰。扛不住成千上萬雙眼睛盯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安危,只能選擇最保險也最不容易出錯的法子。

殊不知,父母這些善意的“保護”,最終適得其反,讓孩子變成了“最脆弱的一代”。

你的過度養育,

正在毒害下一代

15年前,《時代週刊》發表了著名的抨擊文——

《Growing Backlash Against Gen X Parents: Helicopter Parents andOverparenting》(《強烈抵制X世代父母的新潮流:直升機父母和過度養育》)

文中列舉了一些美國發生過的真實事件——

聽着匪夷所思,但十年後,這些被美國人抨擊的教育理念,卻在中華大地上找到了接班人。

無數北上廣深江浙滬等一二線城市的中產父母,都將孩子作爲珍稀動物,關在“愛”的牢籠裡,盡己所能給予最好的養育條件,同時,也最大程度地干預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一切爲了孩子”的口號,促使家長們掏空腰包,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儘量最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內卷的賽道越來越擁擠。

美國的兒童發展研究人員福斯特·克萊恩(Foster Cline)和吉姆·費伊(Jim Fay)坦言,這一代的爹媽,已經從盤旋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進階升級爲“割草機式父母”(lawnmower parent)。

監督孩子的一言一行,已然不能滿足父母的“關愛之心”。幫助孩子掃除一切有可能影響成長的“雷區”,成了父母的新任務。

殊不知,愛越真,害越深。 父母付出越多,養育出來的孩子越脆弱。

放不開手的父母,

長不大的巨嬰

今年年初,一則“大學居然還有家長羣”的信息上了熱搜,起因是湖南一所重點高校的班級羣彈出消息:爲方便宣傳各項事務,學院現建立家長羣,請學生通知家長添加輔導員微信。

對此,父母們舉雙手贊成,因爲——“有了家長羣,我們就能瞭解平時孩子在校的情況,也能提醒他們該做什麼了。”

而面對父母發過來的期末考試提醒“好好備考,別偷懶”,大一新生許燃直言——“家長羣把我打回了原點”。

原以爲上了大學,終於可以擺脫父母耳提面命的關注,誰知道家長羣的捲土重來,如同盤旋在頭頂上的禿鷹,寸步不離,虎視眈眈。

但除了家長羣,大學裡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比比皆是。

小紅書上有博主分享了一篇《終於知道爲什麼現在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了》:

小姨的兒子19歲,讀大一,小姨有一個“學生家長團購水果羣”,家長親自給孩子下單買水果,理由是“孩子很忙”。

雖然身份是大學生,在父母眼中仍是娃。彷彿離開了自己的照拂,孩子永遠長不大,也確實無法長大。

因爲除了一日三餐要過問,孩子這個學期應該選什麼課、什麼時候應該考四六級、升學就業和出國規劃、還有戀愛相親購房……每件事情背後都有父母操心的身影。

看起來是孩子在上大學,實際上卻是父母在“過他們的人生”。

太完美,是人生最大的Bug

中國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給的愛太多。

有人說,中國父母是愛孩子的世界冠軍。他們從未集體開過會,卻有句統一的口頭禪“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其他不用你管。”

相比起外國,18歲就算成年,許多人就得獨立生活。中國孩子,18歲時,父母依舊要過問衣食住行,掌控學習、交友、工作……方方面面,就像一雙看不見的大手,操控着孩子的人生。

殊不知這種密不透風的愛意,在替孩子掃平一切障礙的同時,也擠佔掉了孩子的成長空間,讓孩子近乎窒息。

《2020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中國有3000多萬青少年(12-18歲)爲抑鬱症所困。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青少年表示,除了學業壓力外,父母的管教、溝通,以及他們潛在期望帶來的自我壓力是重要的焦慮來源。

看似從小被滿滿的愛包裹,實則是滿滿的束縛。當思考空間、個人空間、探索空間都被擠壓到極致,壓抑的情緒無處釋放,孩子遇到問題就最容易走極端。

在《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中特別提到:“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爲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

父母的初心是護孩子周全,所以竭盡全力排除所有不確定性,消滅所有隨機性,要的就是保證孩子的成長“穩定”。殊不知,人生最大的“變數”就是“穩定”帶來的。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爲、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研究人員還表示,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太強,產生的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養育最需要的是做減法

Madeline Levine在著名的《反脆弱心理》一書中拋出來的問題——

“爲什麼生活變好了,孩子卻變得脆弱了?”

書中用加黑的字體寫出了答案:由於外在飽受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內在成長的機會。

中國父母熱衷於做加法,總恨不得給孩子更多一點。 但其實養育最需要做的,卻是做減法。

1、減少過度關注,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

幼兒時期,當他們沉浸在自己的遊戲世界裡時,父母頻繁地指手畫腳,想要給予指導,或者進行毫不相關的噓寒問暖,倒水、送水果,一再打斷孩子的專注力,久而久之,孩子注意力差了,學習就很難靜心。這時,家長卻又抱怨孩子學習不認真、做事不專注。孩子內心多苦楚。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投入在某一件事時,家長最好的陪伴原則就是給他一個安靜、不受打攪的環境。

再關注孩子,關心也要適度。恰到好處的空間,孩子才能得到應有的成長。

2、減少過度干涉,增強孩子的內驅力

爲了保證孩子“學業有成”,盡己所能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砸錢找關係,找名校,進重點班;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希望孩子琴棋書畫、語數英物理化,面面俱優;每天泡在雞娃羣,給娃找學習資料,瞭解升學訊息,研究好大學好專業。

與其說“一切爲了孩子”,不如說“一切爲了學習”。

比起關注孩子的想法,父母更關注孩子的成績。卻沒發現,當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的動力,在日復一日的上課、培訓、刷題、考試中,逐漸消磨掉。成爲深陷“內卷”旋渦的永動機,卻也活成了“空心人”——無聊、空虛、無動力、沒有人生方向。

曾經有北大學子在自殺的遺書中就寫道:“19年來,我從來沒有爲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我不知道爲什麼要活着,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被父母推着走的人生,孩子找不到意義,自然沒有驅動力。

有人曾用胡蘿蔔和兔子來比喻孩子的學習。父母總是喜歡將胡蘿蔔掛在兔子面前,鼓勵兔子不斷往前跑,那個胡蘿蔔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大學、好工作、好人生。

但看得到吃不到的胡蘿蔔,時間久了,兔子跑累了,就跑不動了。甚至,它可能壓根就不想要吃那根胡蘿蔔了。

但還有一種情況,即使沒有胡蘿蔔,兔子也會奮力往前跑。那就是,讓兔子愛上奔跑這件事。

父母的愛,不需要無私,而需要智慧。

比起從衆式的盲目內卷,孜孜不倦地雞娃,還不如留心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幫助他找到發自內心的驅動力,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兔子自然會幹勁滿滿,主動狂奔!

3、減少過度關心,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青少年問題專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曾經說過:今天的孩子什麼都有,卻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價值感。

牛奶是父母倒好的,因爲怕孩子會打撒(剝奪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衣服是父母選好的,因爲穿這個顏色精神(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就連每天吃一顆雞蛋,一個蘋果,都是父母規定好的,因爲吃這些對身體好(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

目之所及,父母的愛,無處不在。 心之所向,愛意之困,無處可逃。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就曾有叫羅俊傑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大聲向母親吶喊: “媽,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2190個蘋果,是他整個小學裡,每天一個加起來的總和;547.5個雞蛋,是小學畢業後一年半里吃下的數量。

一個不落,他都記在心裡。

只因, 這兩件事是日常,是規定,更是牢籠!

當父母總是打着“爲你好”的旗號,規定孩子的一切,約束他們的行爲,也限制他們的行動。這些“用力過猛”的關心,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忽視和否定。

不自覺中會傳遞給孩子一種信息:“這世界很危險,你自己應付不來。”長期接收這種否定信息的孩子,對生活缺少掌控感,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會增強,時間長了,價值感被削弱,焦慮感反而根深蒂固。

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對孩子放手。”

父母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有機會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通過自我探索和嘗試,孩子能夠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性以及自信心。

孩子的人生終究需要自己去經歷。別怕成長中每一步的障礙、挑戰、困境、挫折會擊垮孩子,那些都是讓孩子變得更強大的歷練。

溫室裡長不出蒼天大樹,衚衕裡訓練不出百萬雄師。

要想孩子有搏擊長空的力量,就要狠得下心讓孩子在風雨中磨練出堅硬的翅膀。

愛的鬆綁,才能讓孩子成長。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