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數西算”,尋找算力的寧夏支點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文件,同意在寧夏等八地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東數西算”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兩年來,“東數西算”工程“算”出了怎樣的新經濟新生態?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衛市市長馬洪海亮出寧夏推進“東數西算”工程成績單:

目前,中衛市已建成運營亞馬遜、美利雲、三大運營商等數據中心14個,數據中心標準機架6.7萬架,上架率達到82.6%,上雲企業4000餘家,集聚了美團、金山等218家企業,在建算力中心7個,今年計劃新建算力中心7個。以算力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已初具形態,中衛市數字經濟不斷髮展壯大,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數字信息產業產值達100億元,寧夏算力質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西北第一。

算力就是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

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李鬱華表示,當前,我們要更好發揮寧夏“東數西算”樞紐節點作用,發展“數字+”“數字×”產業,把數字變經濟、數字變動力、數字變產業,把“交換中心”“算力中心”變成“投資中心”“效益中心”,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6%以上,全面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空間。

馬洪海表示,在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發展上,中衛市緊扣大數據產業中心市定位,加快建設“一集羣”(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寧夏樞紐中衛數據中心集羣)、“雙中心”(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三基地”(國家“東數西算”示範基地、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基地、國家級數據供應鏈培育基地),全力打造中國算力之都。“但當前全國‘八大節點’‘十大集羣’要素競爭非常激烈,急需採取非常規措施加速算力之都建設,還需在產業政策、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馬洪海說。

寧夏代表團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了2件關於“東數西算”工程建設的建議,分別是“關於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合理佈局 有力推動‘東數西算’工程建設的建議”“關於充分發揮骨幹傳輸網絡效能支持‘東數西算’工程建設的建議”。

代表們表示,寧夏作爲“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雙中心省區,高效率低成本的骨幹傳輸網絡,是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引導東部算力需求落地西部樞紐節點的關鍵要素。目前,骨幹傳輸網絡傳輸能力和質量已有較爲可靠的保障,從國家層面協調降低骨幹傳輸網絡資費,成爲下一步工作的焦點。建議工業和信息化部探索全國統一的網絡資費結算標準和方案,對於東部地區用戶使用西部樞紐算力的網絡資費進行單獨覈算,降低資費標準,充分發揮骨幹傳輸網絡效能,引導“東數”更多地選擇“西算”,促進國家戰略工程建設。

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強化算力基礎設施合理佈局,加快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更好地引導東部地區和非節點地區算力需求向西部轉移,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記者 尚陵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