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別讓“手續費”透支衆籌慈善的公信力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籌款捐助信息,馮某捐助了20元,扣款後他卻發現實際支付了23元,這多出來的3元是怎麼被扣的?2月21日,記者聯繫到馮某時,他還在爲輕鬆籌平臺多出來的這3元納悶。馮某說,最開始他並沒有意識到3元是哪裡扣除的費用,還以爲是手續費,後來他又點開捐助頁面時才發現,實際上是因爲勾選購買了輕鬆籌平臺提供的“綠色就醫通道服務”。(2月22日《華西都市報》)

事實上,不止輕鬆籌平臺,多家衆籌平臺存在收取3元“手續費”的情況。這些平臺以提供健康服務、幫助平臺運營、提高打款效率等理由,讓用戶選擇勾選並同意“支付3元”費用。該選項雖然可以取消勾選,但不少網友稱不仔細看根本不會注意,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多收3元。馮某認爲,這個“綠醫服務”並沒有以顯著方式明示該服務的用途、價格等信息,很容易讓捐贈者誤以爲是捐款必須步驟,從而產生誤解,購買該服務。

多家衆籌平臺爲何收取3元“手續費”?有業內人士介紹,衆籌平臺一般藉助不營利的籌款業務吸引流量、獲取客戶,再基於流量去開展公司的其他業務,如互助、保險等業務,建構起“籌款+互助+保險”的商業模式,以營利業務反哺非營利業務。但近年來,衆籌平臺互助業務難以爲繼,籌款業務面臨“自我造血”壓力,平臺建設和支持需要人力物力投入,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平臺陸續出現了收取一定“支持金”或“服務費”的現象。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並未禁止衆籌平臺收費,畢竟其不是純粹的慈善機構。通過收取一定的“支持金”或“服務費”來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平臺運營無可厚非。根據慈善法以及相關監管文件的規定,平臺需要保障捐款人的知情權。然而,一些平臺默認勾選“支付3元”,只有不勾選相關選項纔可以避免扣費。如此,儘管平臺並未強制用戶支付,但鑑於公衆已經習慣平臺此前的“免費”模式,這種收費操作未免有些渾水摸魚的感覺。

衆籌平臺是商業平臺,但也具有公益慈善的屬性。平臺在向籌款人和捐款人收取“手續費”時,應當依法保障信息公開透明和盡到告知義務,同時不以營利爲目的。誘導、誤導捐款人支付3元“手續費”,儘管只是幾塊錢的事,交了也就交了,不太會有人事後還要大費周折索回,但這種未盡到告知義務、設置很有迷惑性的收費方式,勢必讓捐款人內心產生強烈的“被欺騙感”,不僅會透支衆籌慈善的公信力,還會拉低公衆的捐款意願。

衆籌平臺無論是收取“手續費”還是“服務費”,都要收得明明白白。正如業內人士表示,信息披露要做到足夠透明。平臺頁面設計可以更加優化,利用技術手段在支付頁面做更具體、清晰的說明,爲公衆提供選擇,如勾選選項或未勾選選項,金額的變化應更明顯。而對於金額變化的原因,平臺也應提供更具體的解釋說明,讓籌款人和捐款人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願進行選擇。當然,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也要明明白白,並向社會公佈。

同時,對於“服務費”的標準,需要做到科學、合理。有關部門不妨通過成本構成、服務價值等調查,充分聽取用戶、平臺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平衡衆籌平臺的商業屬性和公益屬性,並推進立法規範、加強行業監管,全方位保障捐款人及受助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