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從比亞迪“出海”看中國發展的不同路徑

來源:環球時報

兩個多星期前,一艘滿載5000多輛電動汽車的大型滾裝船從中國南部港口出發,經歷近兩個月的航行,陸續抵達荷蘭和德國港口。這艘200米長的比亞迪“開拓者1號”穿越馬六甲海峽,駛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終進入歐洲的水域。

它的航行軌跡與184年前從英國出發前往中國的40多艘戰艦幾乎正好相反。我們都知道,那些戰艦最終引發了鴉片戰爭(1840 年)。當年中國戰敗,市場大門被大英帝國的炮艦轟開,滿載鴉片的貨船從此暢行無阻進入中國,整個國家支離破碎。

時過境遷,中國的發展與大英帝國當年的霸權擴張軌跡大相徑庭。比亞迪大規模“出海”可以被視爲一項重大進步,它並不涉及武力崛起,而是與全球經貿規則的接軌。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符合歐洲環保和消費標準,同時保持了高品質,得到了不少歐洲民衆的青睞。

當一些歐洲議員和媒體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時,歐洲人更應該思考的是:180 多年後從中國駛往歐洲的商船究竟在改變着什麼?日經中文網的一則報道將其比喻爲1853年迫使日本開放國門的美國“黑船”,這是多麼的無知。

直到今天,歐洲人對鴉片戰爭的理解仍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鴉片貿易,核心是中英貿易不平衡。說白了,當時的英國人覺得自己賺了小錢,中國人賺了大錢,所以纔會發生鴉片戰爭。這是對西方列強擴張本質的根本誤讀,這種誤讀一直延續至今。

資本的本質是擴張,大英帝國的崛起就是由擴張支撐的,但那個時代的擴張又是由武力掠奪、殖民和戰爭共同推動的。列強的擴張與戰爭有着內在聯繫,本質上是同義詞。因此,儘管大英帝國通過建造船隻向全球擴張,但其根本方式是與戰爭並行的。當時,西方列強制造了向中國和世界運輸包括鴉片在內的貨物的船隻,也製造了軍艦。它們是同時建造的,而且朝着同一個方向航行。

基於這樣的歷史經驗,許多西方學者一直認爲,中國的發展會走同樣的路徑,最終必然導致衝突和戰爭。他們缺少和平發展的歷史經驗,更沒有相關的理論。這種誤讀中國發展的歷史觀,至今仍然決定着他們對中國走向世界和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基本態度與立場。

2023 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首次躍居世界第一,這是全球製造業一次劃時代的變革。比亞迪的大船已經駛向歐洲,緊接着,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將在歐洲開設工廠。它計劃在兩年內獲得 8 艘專用滾裝船,每艘滾裝船可運載 7000 輛電動汽車,由此形成自己的“出海船隊”。這一切都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和全球化的結果。

帝國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隨着中國走向世界、中國製造走向世界,雖然並不意味着由貿易帶來的衝突已經結束,但通過和平、合作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的可能性和空間在逐漸增大。關鍵是看西方能否超越大國爭霸的世界觀,客觀理解和看待中國的發展,與中國共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新型國際秩序,爲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機遇,而西方也將會在這樣的共同發展中受益。(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