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新國標11月執行!去掉腳蹬子加後視鏡,但爭議點依舊在!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4年註定是電動車行業不平凡的一年,而這一切的起點,9月19日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發佈的一紙文件——《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
這份被網友戲稱爲“史上最嚴”的新國標,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全國4億電動車用戶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有人拍手稱快,有人憂心忡忡,有人觀望等待,有人則在心裡盤算着自己那輛“電驢”的命運。
新國標的出臺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近年來,隨着電動車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長,與其相關的安全隱患也日益凸顯。
據統計,2023年全國電動車火災事故高達2.3萬起,比兩年前激增了20%,幾乎每5戶家庭就有4輛電動車,這個數字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安全風險。
亂停亂放、入戶充電、私自改裝等現象屢禁不止,電動車火災事故頻頻登上社會新聞頭條,給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國家終於出手了!新國標的出臺,就是要給“國民神車”立規矩,用更嚴格的標準、更完善的制度來保障電動車安全,促進電動車行業健康發展。
從“雞肋”到“標配”:新國標下的電動車進化論
新國標的出臺,在電動車用戶羣體中引發了廣泛討論,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具體變化。
首先,那個被無數人吐槽爲“雞肋”的腳蹬子終於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在2018年的老國標中,腳蹬子被視爲電動自行車的“身份證”,是強制安裝的配置。
然而,這個設計初衷是爲了區分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的“神器”,在實際使用中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試想一下,一輛充滿電的電動車,誰會沒事去踩那個礙事的腳蹬子?而當電動車電量耗盡時,僅憑人力去踩動一輛幾十公斤重的“鐵疙瘩”,那酸爽體驗簡直可以堪比健身房擼鐵。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雞肋”腳蹬子還經常會化身“暗器”,冷不丁地給車主來個“親密接觸”,輕則磕碰淤青,重則骨折受傷。
好在,新國標終於聽到了廣大用戶的呼聲,取消了腳蹬子的強制安裝要求,還電動車一個簡潔實用的本來面目。
除了告別“雞肋”腳蹬子,新國標還爲電動車帶來了不少“黑科技”加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北斗定位和後視鏡。
有了北斗定位,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車輛位置,再也不用擔心愛車“不翼而飛”了,想象一下,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準備騎上心愛的電動車回家時,卻發現它不見了蹤影。
這時,你無需再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尋找,只需打開手機APP,就能輕鬆查看車輛的實時位置,甚至還能追蹤到小偷的逃跑路線,爲警方破案提供線索。
當然,北斗定位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它還可以助力電動車停放管理,有效解決亂停亂放、佔用消防通道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北斗定位可以實時監測車輛狀態,一旦發現異常情況,例如電池過熱、線路故障等,就會及時發出警報,防患於未然。
除了北斗定位,後視鏡也是新國標中的一大亮點。在老國標中,由於對電動車高度的限制,後視鏡成了“可有可無”的配置。
然而,後視鏡對於提升駕駛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騎行過程中,後視鏡就像駕駛員的“第三隻眼”,可以幫助他們及時觀察後方路況,避免追尾、剮蹭等事故的發生。
尤其是在夜間或者雨雪天氣,後視鏡的作用更加凸顯,它可以讓駕駛員對周圍環境有更清晰的感知,從而做出更安全的駕駛決策。
可以預見,隨着新國標的實施,北斗定位和後視鏡將成爲電動車的“標配”,爲廣大用戶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重量與續航的博弈:新國標如何找到平衡點?
除了安全性能的提升,新國標還對電動車的整車重量做出了調整,將上限從55公斤提高到了63公斤,這一變化看似微不足道,卻引發了業內人士和廣大用戶的熱議。
支持者認爲,提高整車重量上限,意味着可以安裝更大容量的電池,從而提升電動車的續航里程。
現行國標下,爲了控制電動車的重量,很多廠家不得不選擇容量較小的電池,導致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普遍偏低,難以滿足用戶的日常出行需求。
試想一下,你騎着電動車出門辦事,半路上卻因爲電池沒電而“趴窩”,那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場景,想必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而提高整車重量上限,就相當於給電動車“增重”,讓它可以攜帶更多“能量”,跑得更遠,爲用戶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體驗。
然而,反對者則擔心,提高整車重量會增加電動車的慣性,降低操控性,從而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尤其是在緊急剎車或者轉向時,更重的車身意味着更長的制動距離和更大的轉向半徑,這對於駕駛技術不熟練的用戶來說,無疑增加了事故發生的風險。
此外,更重的車身還會加劇電動車對路面的損耗,增加城市交通的負擔,面對這些質疑,新國標的制定者也並非沒有考慮到。
他們在提高整車重量上限的同時,也對電動車的制動性能、操控穩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確保電動車在“增重”的同時,安全性能也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例如,新國標要求電動自行車必須安裝速度傳感器,並且規定了最高車速不得超過25km/h,以限制電動車的行駛速度,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
新國標還鼓勵生產企業採用更輕便、更安全的電池材料,例如鋰電池,以在保證續航里程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電動車的整車重量。
可以看出,新國標在重量和續航之間找到了一條平衡之道,既要滿足用戶對續航里程的需求,又要保障電動車的安全性能,這體現了新國標“以人爲本”的制定理念。
25km/h限速之爭:安全與效率,該如何取捨?
在新國標公佈的各項修改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25km/h的限速規定,這一規定自老國標沿用至今,在新國標中依然沒有鬆動,引發了廣大用戶,特別是年輕用戶的不滿。
支持者認爲,25km/h的限速規定是保障電動車安全行駛的必要措施。
電動自行車作爲一種輕便靈活的交通工具,其結構相對簡單,安全性能與汽車相比存在先天不足。
過高的速度會增加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和制動距離,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上,人流車流密集,路況複雜多變,更需要嚴格控制電動車的行駛速度,以保障行人和駕駛員的安全,25km/h的限速規定也有利於規範電動車駕駛行爲,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然而,反對者則認爲,25km/h的限速規定過於保守,嚴重影響了電動車的出行效率,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用戶使用電動車通勤、送貨,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長的路程。
25km/h的限速,使得電動車的速度與自行車無異,甚至還不如一些電動助力車,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出行效率,也限制了電動車作爲一種便捷交通工具的應用範圍。
更令用戶感到不滿的是,現行交通法規對於電動車和電動摩托車的管理標準不一,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出現。
按照規定,電動摩托車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50km/h,而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卻被限制在25km/h以內。
這使得一些用戶爲了追求速度,選擇購買速度更快、但安全性能更低的電動摩托車,或者私自改裝電動自行車,反而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針對25km/h限速之爭,如何找到安全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是電動車新國標面臨的一大挑戰。
相信隨着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經驗的積累,未來電動車的限速規定將會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出行需求,同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國民神車”的未來:安全、智能、綠色
電動自行車作爲一種便捷、經濟、環保的交通工具,在中國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新國標的出臺,爲電動車行業指明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爲“國民神車”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可以預見,未來的電動車將會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綠色。
在安全方面,隨着新國標的實施,電動車的安全性能將會得到大幅提升,火災、交通事故等安全隱患將會得到有效控制,爲用戶提供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
在智能方面,隨着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的電動車將會更加智能化,例如配備智能語音助手、人臉識別、自動駕駛等功能,爲用戶帶來更加便捷、更加舒適的出行體驗。
在綠色方面,隨着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將會進一步提升,充電時間將會進一步縮短,同時電動車的生產、使用、回收等環節也將更加環保,爲建設綠色交通、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