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賀蘭山網評:年貨經濟“火”起來,發展引擎“燃”起來
(原標題:【地評線】賀蘭山網評:年貨經濟“火”起來,發展引擎“燃”起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隨着春節的腳步臨近,各地年貨市場越來越紅火,線上線下,處處洋溢着過年的喜慶氣氛。傳統節日是消費的“黃金期”,商務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多部門抓住“年貨經濟”這一契機,從1月7日(臘月初八)起,共同指導舉辦“2025全國網上年貨節”,這也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場全國性網絡促消費活動。
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承載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消費市場的“黃金期”。當“2025全國網上年貨節”在臘月初八正式啓幕,一場橫跨線上線下、聯動國內外的消費熱潮洶涌襲來。這不僅是春節將至的熱鬧前奏,更是驅動經濟加速前行的強力引擎。
此次年貨節佈局宏大,亮點紛呈。從地域上看,各地協同發力,編織起一張覆蓋全國、輻射海外的消費網絡。江西九江打響頭炮,聯動中部省份與電商平臺,將年貨展覽與非遺展示完美融合,讓年味在傳承與創新中愈發醇厚;上海的“絲路電商過大年”瞄準國際市場,用特色旅遊線路、海外年貨專區等舉措,拓展消費邊界,實現中外互通;廣西南寧早早啓動與東盟的電商互動,中越邊關年貨節跨境直播,探尋區域合作的無限可能。各地電商平臺更是妙招頻出,福建“全閩樂購”聚焦品質升級,陝西“非遺民俗展演”喚醒文化記憶,北京“跨境優品”網羅全球尖貨,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回首過往數據,網絡零售成績令人矚目。2024年1至11月,全國網上零售額高達14萬億元,同比穩步增長7.4%,網絡服務消費更是一馬當先,在線餐飲、旅遊增速驚人。這背後是互聯網與電商爲年貨經濟築牢的堅實根基,它打破了地域阻隔,讓偏遠地區的特色年貨走向都市餐桌,讓城市的時尚潮品飛入鄉村庭院,供需雙方跨越千山萬水精準對接,市場潛能被無限釋放。
深入剖析,“年貨經濟”對產業的拉動作用呈連鎖反應。在生產端,企業依據大數據“未卜先知”,提前佈局生產;在銷售流通環節,物流企業增派人手、優化線路,快遞小哥爭分奪秒,“年貨專列”“快遞專車”穿梭不停,保障包裹一路暢行。文旅產業更是借勢而起,冰雪遊、民俗遊火爆,周邊酒店、餐飲人聲鼎沸,從門票收入到住宿餐飲消費,再到特色紀念品售賣,一整條產業鏈生機盎然,創造大量就業崗位與經濟效益。
然而,要讓“年貨經濟”這一消費熱點持續發揮作用,還需我們在不斷創新和完善上精雕細琢。一方面,持續拓展消費邊界,不僅關注商品,更要挖掘春節期間的文化消費、體驗消費,如線上民俗課堂、親子手工坊等付費項目;另一方面,強化品牌建設,將老字號、非遺技藝與現代營銷結合,推出限量版、定製版年貨,提升品牌溢價。再者,深化國際交流,引入更多異域風情商品,輸出中國文化精品,雙向促進消費升級。
“年貨經濟”恰似冬日裡的一把火,溫暖了春節,燒熱了經濟。只要各方攜手,添柴加薪,持續挖掘其潛力,定能驅動經濟騰飛之輪滾滾向前,駛向更加繁榮的未來,讓每一個春節都成爲經濟增長的高光時刻。(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張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