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以創新之火點燃科技強國“新引擎”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以創新之火點燃科技強國“新引擎”)

近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隆重召開。這次大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實現新時代新徵程的目標任務,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以創新之火點燃“新引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據《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能力在世界排名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實踐反覆證明,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爲此,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科技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形成國際科技競爭新優勢。

以人才爲楫提供“智動力”。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從長遠看,無論是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還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都離不開更多一流人才支撐。目前,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爲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充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起點上,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提高高水平戰略科技人才儲備,在建立面向未來、面向原始創新的協同育人機制等方面下足功夫。此外,要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持續整治濫發“帽子”、“牌子”之風,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

以清苦相伴坐住“冷板凳”。“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應用與推廣,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孫家棟被稱爲中國航天的“大總師”,他創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項項關鍵技術,攻克了諸多複雜難題。揆諸當下,“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正是一大批潛心鑽研、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秉持“十年磨一劍”的創新精神,我國才得以在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取得了重大成果。事實證明,只要懷着“火熱的耐心”,處處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和底氣,就一定能夠行穩致遠。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們相信,只要樹立雄心壯志,鼓足幹勁、發憤圖強、團結奮鬥,就一定能夠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