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淘汰”不了化石燃料

撰文 / 馬曉蕾

編輯 / 溫 莎

設計 / 師 超

來源 / 彭博社,金融時報,衛報 作者:Jennifer A Dlouhy,Laura Millan,John Ainger

迪拜,一半海水,一半沙漠。正如該城市本身是個矛盾體,《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簡稱《公約》)第二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28)在這個靠石油和天然氣富甲天下的地方“曲折”閉幕,歷史上第一項“遠離”化石燃料的協議在此達成。

蘇爾坦·賈比爾(Sultan Al Jaber),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爲期兩週的COP28主席。正如他飽受爭議的身份,這一屆大會在掌聲與罵聲中達成了《阿聯酋共識》。加時近24小時後,最終在阿聯酋時間12月13日上午11時15分,賈比爾一錘定音,會場的幾百名氣候官員起身爲這位石油大亨鼓起了掌。

2023年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許多國家堅信在今年的大會上世界將承諾“消除”(eradicate)或“逐步淘汰”(phase out)所有化石燃料。

在2021年的格拉斯哥會議上(COP26),締約國同意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美國、歐盟和氣候脆弱島國(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衝擊的小島國)結成的聯盟希望今年的會議能解決石油和天然氣的問題。

措辭之爭

自2015年《巴黎協定》取得了突破以來,一年一度的氣候談判變得越來越複雜。根據《巴黎協定》,各方要努力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現在各國需要就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具體步驟達成一致。而在本屆會議中,談判一度瀕臨破裂。

以美國、歐盟和氣候脆弱島國爲代表的聯盟明確要求將逐步淘汰(phase out)化石燃料寫進協議,而由沙特爲代表的化石燃料生產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要求避免提及化石燃料。

高原大火迫使南加州數千人撤離▼

矛盾是從會程第五天開始出現的。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王子表示,沙特絕對不會同意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

幾天後,包括阿聯酋在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領導人鼓勵成員國拒絕任何要求減少化石燃料生產的措辭。由於締約方大會的決定是以協商一致的方式做出的,因此單個國家就有可能阻止協議的達成。

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長薩勒曼王子▼

與此同時,賈比爾也面臨着信任危機。就在COP28開幕之前,氣候報告中心(Centre for Climate Reporting)的一篇報道稱,賈比爾計劃利用職務之便爲石油和天然氣說情。幾天後,《衛報》披露的一段視頻顯示,他曾質疑是否需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才能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這些醜聞給賈比爾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要求他在化石燃料問題上有所作爲。西班牙環境轉型大臣特雷莎·裡貝拉(Teresa Ribera)說:“他要對結果負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激勵。”他堅持認爲化石燃料應該被寫進協議。

12月11日,情況更糟了。

在距離COP28閉幕僅剩兩天之際,賈比爾的團隊發佈了一份草案,建議各國可以採用一系列方案,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削減(cut)化石燃料。由於措辭過於軟弱,激怒了那些一直在推動淘汰化石燃料的國家,而沙特及其盟友則希望完全避免提及石油和天然氣。

哥倫比亞環境部長瑪麗亞·蘇珊娜·穆罕默德(María Susana Muhamad)說,這樣寫兩邊都不滿意。這給雙方都造成了壓力,迫使他們開始談判。

談判代表們聚集在一起舉行了一次閉門會議,在會上,他們逐一詳述了該提案的缺陷。

馬紹爾羣島代表團團長、氣候脆弱島國集團主席約翰·希爾克(John Silk)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不可接受的。我們不會默默地走向墳墓。”澳大利亞代表在會上向他保證,稱“澳大利亞不會在他們的死亡證明上簽字。”

巴基斯坦,一名男子在洪水中拖着一張桌子▼

12月12日,對立派別之間舉行了數十次雙邊會議,美國、中國和歐盟與締約方大會主席國一起從中斡旋。

德國氣候事務特別代表詹妮弗·摩根(Jennifer Morgan)說:“我們熬了一個通宵,傾聽發展中國家盟友的聲音,與巴西、美國、南非等國開展穿梭外交。”

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稱,一位化石燃料生產國的部長對他說:“你不能要求我們在經濟上自殺。”歐洲談判代表與沙特至少進行了兩次艱難的會談。賈比爾的團隊與許多國家舉行了會談。

最終,借鑑了此前的一些國際會議措施,協議的最終版使用了“過渡到不使用”(transition away from)化石燃料的說法,不是“逐步淘汰”(phase out)也不是“逐步減少”(phase down)。雖然這一結果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但好在大家都能接受。

賈比爾如釋重負。

阿聯酋成功舉辦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聯合國氣候峰會,與會者超過10萬人,這標誌着阿聯酋在外交上達到了一個高峰。

奧蒂斯颶風破壞後的清理和重建工作▼

進展與遺憾

根據《阿聯酋共識》,石油行業成功地獲得了兩個主要優先事項:爲天然氣留出了空間,並強調碳捕集是一種氣候解決方案。

在爲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方面進展甚微,小島國家聯盟警告說,該公約遠不足以應對氣候危機。該集團的首席談判代表安妮·拉斯穆森(Anne Rasmussen)說:“我們在一切照舊的基礎上取得了進步,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行動和支持方面實現大的轉變。”

針對這一結果,《衛報》報道稱,在迪拜談判的198個國家中,有130個國家支持“逐步淘汰”(phase out)這一更強烈的措辭,但遭到了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的阻撓。

COP28閉幕後,活動人士相擁而泣▼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氣候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邁克爾·曼(Michael Mann)教授說:“沒有達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協議,這是毀滅性的。”

《自然》雜誌的一篇社論說,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失敗不僅僅是錯失良機,而且是危險的,與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規定的核心目標相悖。該雜誌主編馬格達萊納·斯基珀博士(Dr Magdalena Skipper)說:“科學是明確的,化石燃料必須淘汰。除非世界各國領導人接受這一現實,否則他們將愧對人民和地球。”

氣候危機諮詢小組主席、英國前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爵士(Sir David King)說:“該協議的措辭軟弱無力。要確保1.5攝氏度的目標仍然可行,就必須全面承諾採取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措施,包括全面淘汰化石燃料。”

科學家們說,加快碳捕集與封存這一方案能發揮的作用微不足道。

在緊張的外交談判背後,各國和企業也達成了一些協議,採取更直接、更具體的氣候行動,從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並消除有害氣體的排放。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和英國石油公司(BP)等50家世界頂級化石燃料生產商簽署了《石油和天然氣去碳化憲章》,這是一項自願協議,旨在到 2030 年停止過量天然氣的常規燃燒,並消除幾乎所有甲烷(一種強溫室氣體)的泄漏。

科學家稱,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甲烷造成的全球變暖高達30%,因此,儘管50個簽署國的甲烷排放量不到該行業運營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但《迪拜憲章》還是爲氣候保護做出了貢獻。

石油公司可能會選擇關閉部分生產,因爲這是實現甲烷零燃燒目標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那麼,憲章的目標能否實現呢?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研究公司的亞當·波拉德(Adam Pollard)說:“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做法。”

他說,一些最大的石油公司已經承諾結束常規燃燒操作和近零甲烷排放。通過持續監測、檢測和緩解,近零甲烷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COP28的第二項承諾是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增加兩倍,達到至少11000 GWh,從而影響對化石燃料的需求。

超過120個國家簽署了這一承諾,這需要比以往做出更大的努力。從2010年到2022年,用了12年時間才實現了上一次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翻三番的目標。這一次必須在八年內完成。

彭博全球環境基金會(BloombergNEF)研究小組的分析師對這一承諾進行了評估,認爲實現這一目標很難,但可以實現。

根據彭博NEF的數據,在大多數國家,太陽能和風能現在都是最便宜的新能源發電來源,在許多地方,直接補貼已不再是加快部署所需的主要因素。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正受到一系列瓶頸的阻礙。其中兩個罪魁禍首是:許可審批流程可能會使項目停滯數年;缺乏必要的投資,使爲化石燃料建設的電網無法吸收可再生能源。

彭博全球可再生能源論壇的分析師說,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每增加1塊錢,用於輸電和配電網的資金僅爲5毛。

因此,在歐洲獲得電網連接許可可能需要長達八年的時間,這意味着2023年提出的風電場項目將無法及時連接電網。

據估計,到2022年底,歐洲五國將有近600GWh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排隊等待併網,這足以使該地區的發電能力翻一番。

第三項承諾是提高能源效率。在 2030 年之前,將全球年均能效提高率集體翻一番,從每年約 2% 提高到 4% 以上。

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研究小組的資深專家詹姆斯·紐科姆(James Newcomb)說:“這個目標非常宏大,但可以實現。”

出席 COP28 的各國元首列隊合影▼

烏克蘭戰爭引發的能源價格飆升使得全球對能源效率的投資創下新高。即使在此之前,國際能源機構分析的數十個國家在過去10年中至少有一年的能源強度提高4%或更多。

實現這三大能源承諾當然需要政府採取行動。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計算,即使這三大承諾都能實現,這僅相當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減排量的30%左右。

換句話說,COP28已經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距離世界所需的巨大進步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