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長大就知道? 調查:大學生對未來仍茫然

「未來規畫壓力」是所有大學生壓力之首。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好好讀書,長大了就會知道」這是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有聽過的一句話,但在考上大學後,很多學生開始面臨對未來的迷惘,包含是否繼續升學、職涯方向等,經濟因素與人際關係也帶來壓力,衛福部推動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卻僅有3成左右使用過。

世界的快速變化,導致對未來規畫的迷茫與不確定、課業壓力、在有限的時間卻要處理大量的訊息與事務,是這個世代的學子要面臨的艱鉅挑戰。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今公佈2024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根據全臺3264份大專院校學生樣本,發現大三學生的壓力總分最高,壓力來源主要以「學業壓力」與「未來規畫壓力」比例最高,後者更是所有大學生壓力之首。

對於大三學生壓力大這件事,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長林祐指出,大一、大二可能會加入社團、課外活動也相對熱絡,但到了大三,會需要專注在學業,加上課程可能都到了比較進階的程度,在需要花更多心力在課業,又比較無法參與社團活動時,壓力就會比較大。

針對未來規畫壓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指出,很多學生原生家庭的支持系統做得很好,家長基於尊重不會多過問,孩子到了大學畢業前,會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要繼續升學、就業還是出國,有些人研究所畢業後,還是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

很多人都聽過「長大就知道了」這句話,很多人整個學生時期,都在達成升學目標,進大學、攻讀研究所之後,會開始思考「讀完後要幹嘛?」陳柏霖表示,學校在相關機制上,要評估是否給予更多支持系統,讓學生可以探索,包含思考自己科系的未來出路等。

另外,對就讀私立大學的學生來說,經濟壓力也會是未來規畫的一大挑戰,陳柏霖說,在學期間或許有就學貸款和教育部相關政策支持,但現實因素讓他們需要工作,但願不願意接受低薪,加上房租等考量,也都會是壓力之一。

臺灣臨牀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兼諮商中心主任鄧閔鴻指出,10年前調查,校內有6%的學生疑似出現憂鬱症等症狀,但現在已升高爲8%至9%,而其他學校也觀察到有上升的趨勢,一部分的原因或許是,少子化浪潮下孩子生得少,導致所有家庭的關注、重心都在一個小孩身上。

衛福部推動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約有3成的大學生曾經使用過此方案,但大部分學生在遇到壓力狀況需要協助時,仍不習慣尋求心理諮商的專業協助。

鄧閔鴻觀察,在學期考試前,有諮商需求的學生人數會增加很多,但考試結束就會下降,一開始就尋求學輔資源的,很多都是大學以前就有,認爲應比照特教資源,讓學校能早期關心有相關需求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