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跟「製片」誰比較重要?臺法影壇觀念大不同

記者華少甫臺北報導

爲期4天的「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的與會學員,經過20堂專業課程磨練,加上與老師針對提案一對一諮詢後,7月31日在6組學員以英語正式公開提案後,劃上完美句點,許多業界的新導演以及片商都來共襄盛舉,並尋求合作開發的可能性

►►►電影新聞+實用資訊,加入『ET看電影』就對了!

▲來自法國的Guillaume Mainguet。(圖/臺北電影節提供)

這項活動文化部影視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法國南特三洲影展與臺北電影節聯合執行。來自法國的Guillaume Mainguet,是南特影展專門籌劃此一活動的「Produire au Sud」(簡稱PAS) 的主要推手,經過4天下來與學員們的密集相處,他的觀察是:「相較於第一天非正式提案時的青澀表現,最後結業大家的進步幅度之大,真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同時,他也發現臺法兩地影壇有個很大的不同,「一個案子的實現過程臺灣好像比較以導演爲中心,但是在法國其實比較仰仗製片能力來推動,我也覺得製片應該是概念更清晰明確的那個人。」

▲法國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學員合照。(圖/臺北電影節提供)

另一位講師吳蕙君從事國際版權銷售多年,目前是「光在影像」的國際發行總監,她表示:「這個工作坊提供了臺灣年輕的電影創作人很好的機會與國際接軌,讓他們瞭解國際影壇潮流真正關心感興趣的是什麼?」她覺得學員們的求知慾都很旺盛,也不吝於分享多年來的國際發行經驗,「學員們所缺乏的剛好就是這個工作坊所能提供的,所以我覺得這次的課程真的很有意義。」

今年6組入選提案包括:

波羅蜜漫長的飄香等待》(A very long wait of Boluomi ripe)導演/廖克發(馬來西亞);製片/諶靜蓮(臺灣)

《狐/疑》(The Hunter)導演/周逸民(臺灣);製片/謝翔宇(臺灣)

青丘會的回憶》(Memories of Chung-Gu Hoe)導演/許肇任(臺灣);製片/張築悌(臺灣)

緋雨季節》(Raining Roses)導演/鄒隆娜(臺灣);製片/Joseph Israel LABAN(菲律賓

蜜糖比血甜》(The Sand in their eyes)導演/劉家欣(臺灣);製片/Stefano CENTINI (義大利

《恐怖的並不是愛情》(The Terrorizers in Love)導演/陳宏一(臺灣);製片/魏瑛娟(臺灣)

要看更多請下載《娛樂星光雲》APP

►►►iOS:點我下載。

►►►Android:點我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