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開始?部分省份未持牌城農商行存量理財業務2026年末“一刀切”,有城商行已收到口頭通知

財聯社6月20日訊(記者 樑柯志)今日市場消息稱,監管日前對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做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關城商行與農商行與2026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全部清理完畢。

消息指廣東省、浙江省等區域銀行已經接到通知,其他區域銀行預計將陸續收文。財聯社記者從多家城農商行了解到,上述監管要求“基本屬實”。

有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確定2026年前“一刀切”那麼對中小銀行衝擊比較大,“因爲中小銀行很難拿牌照,少賺點錢還是小事,更大影響是流失優質客戶”。

華東某城商行人士認爲,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如果需要將非標資產回表處理,可能會對資本充足率造成壓力,需要通過補充資本或調整資產結構來應對。

理財公司規模近30萬億,成市場主力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019年5月建信理財率先正式開業以來,理財公司數量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3月中旬,已有32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農商行1家、合資5家,除浙銀理財外均已開業。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27家中資的理財公司基本爲上市銀行所創設,註冊資本最低10億,最高爲160億。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超兩萬億元。作爲銀行理財的絕對主力軍,銀行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只數1.62萬隻,存續規模20.67萬億元,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長7.99%,佔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1.55%,成爲市場主力。

招商證券分析師廖志明分析認爲,臨近半年末,理財或將季節性回表,預計回表規模小於3月下旬的1.3萬億元,預計今年6月末理財規模29萬億左右。展望下半年,隨着理財業績比較基準和收益率的下行,理財規模增長預計將放緩,2024年末理財規模約30萬億元。

大行頭部效應,中小行風險和出路如何?

6月20日,華南某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此項政策正處於口頭通知階段,僅限於零售負責人和分管行長一級,尚未正式發文,相信是在一定範圍徵求意見,預計正式發文可能會有修正。

實際上,近年來中小行業務處於全面受壓的階段,尤其零售業務。

平安證券6月初發布報告顯示,通過對2023年上市銀行業務結構分析發現,行業零售業務整體承壓趨勢較爲明顯,個體間的差異分化仍在持續,渠道網絡、區域環境和公司戰略的區別是導致增速變化的重要原因。

如2023年末,國有大行個人經營貸佔比較半年末提升1.42個百分點至18.6%,遠高於股份行和中小行,特別是建設銀行個人經營貸及其他貸款增速達到60%。

平安證券分析師袁喆奇注意到,擁有消費金融子公司的銀行消費貸款佔比提升更爲明顯。例如北京銀行2023年末消費貸款佔比較半年末提升4.94個百分點,寧波銀行2023年末消費貸款佔比較半年末提升了2.47個百分點,兩家銀行23年末消費貸款增速分別達到49.1%/31.9%,保持較快增長,消費金融子公司的快速發展支撐貸款規模的上升。

一旦中小行失去理財這一工具,6月20日多位接受採訪城商行人士對消息表示擔憂。

西部某城商行人士表示,未來沒有理財產品,小銀行可能只能用存款去吸引客戶,可能會把表外的風險(理財)表內化。

華東某城商行人士也對財聯社表示,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如果需要將非標資產回表處理,可能會對資本充足率造成壓力,需要通過補充資本或調整資產結構來應對。

對於這一消息,部分持牌的銀行理財人士表示,這說明當前中小金融機構監管是重點,其對持牌機構壓力也會間接傳導。此前據財聯社獨家報道,監管部門近期正就銀行理財公司評級辦法向行業內徵求意見,且整體導向是“質量重於規模”,不再鼓勵銀行理財公司單純衝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