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舞臺的鎂光燈照耀進現實世界——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讀書筆記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 訂閱NewMediaLab ☂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是一個舞臺,男男女女,演員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也有過類似的表達:“社會是一個舞臺,全體社會成員是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都在社會互動中利用各種道具——符號(語言、文字、動作、表情)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並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目的。”
歐文·戈夫曼是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理論取向是符號互動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戈夫曼根據一項在設得蘭羣島一個佃農社區所作的實地研究資料所寫。戈夫曼將戲劇比擬引入社會學分析,以獨特的視角,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們面對面的具體互動細節,並運用戲劇舞臺的特有語言,生動形象地描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爲活動。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的出版,標誌着戲劇理論形成與系統化,對美國社會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概述
1. 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論源於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西方學術界曾有人把符號互動分爲兩派,一是以布魯默爲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一是以M·庫恩爲首的艾奧瓦學派。互動理論源於社會學,也是社會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它研究人們面對面的交往與作用以及引起或改變這些活動與過程的主觀反映。互動理論貫穿主觀主義原則,強調個人的主觀理解,由於它關注理解過程中符號的作用,因而也被稱爲“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的核心觀點是,“人類創造與運用符號”。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將符號互動論、“鏡中我”理論以及自我呈現等相關理論融入日常生活自我呈現的微觀分析當中,並提出“戲劇理論”的概念。
2. 章節脈絡
文章一共有六個主要章節:表演、劇班、區域與區域行爲、不協調的角色、角色外的溝通以及印象管理藝術。
表演:這一章主要講述了誤解表演、神秘化表演、理想化表演以及前臺、舞臺設置等社會生活中的“表演”場景。
劇班:相對於個體表演者,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種劇情時進行合作的一些人",稱之爲劇班。他們在表演中互相依賴,他們都瞭解舞臺演出技巧上的秘密,都是“知情人”。
區域與區域行爲: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前臺和後臺兩個不同區域的特點以及兩區域表演者的行爲差異與相互關係。
不協調角色:關於不協調者,戈夫曼在書中提到它有兩種分類。一類是“那些使人們帶着虛假面具進入社會機構的角色”,包括告密者、托兒、監督人、職業探子和中間人以及無關輕重的人。另一類則是“在表演過程中不在場、但卻出人意料地會獲得有關表演信息的人”,包括服務專家、密友和同行。
角色外的溝通:兩個劇班進行互動時,各劇班成員在分擔正式的角色之外進行的溝通和表演。
印象管理藝術:戈夫曼筆下的“印象管理”是通過自己努力地表演使自己以符合人們期待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並且試圖與他人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以保持他的形象。
戲劇理論
戲劇理論又稱“擬劇論”,是從符號互動論中發展出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戈夫曼認爲,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爲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衆多的觀衆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擬劇論研究的便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造印象,也就是進行“印象管理”。
1. 擬劇論框架
戈夫曼所指的“框架”,是指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臺上進行演出的依據。戈夫曼認爲,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會按照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表演框架主要包括:劇本期望、劇情、劇班、表演區域與面具。在戈夫曼看來,人們之間的互動,就是每個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現真實的自己,而是表現僞裝起來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戲,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會中生活。面具是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前臺行爲,是一種角色面孔。
2.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擬劇論的實質。他提出的印象管理策略主要有: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誤導性表演和補救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掩飾那些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不一致的行動,而表現出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行動。神秘化表演是在交往過程中,爲了防止表演者與觀衆交往過密,他們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使觀衆無法完全瞭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從而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而爲了在與他人互動期間呈現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會進行誤導性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有時因互動雙方無意或者有意的行爲會造成表演崩潰,即出現事變,它包括無意動作、不合時宜的闖入、失禮和當衆吵鬧。未來避免破壞了理想化的形象,這就需要所有參與互動的人進行補救表演。
戲劇理論下的觀察類真人秀節目
戈夫曼曾提出“擬劇論”的觀點,此觀點不僅可以用來分析日常生活,在真人秀節目中更是適用。作爲國內首檔素人職場律政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無論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自播出以來便備受關注,無疑是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中的一顆新星。這檔節目採用“明星觀察+素人體驗”雙重視角敘事方式展開實習生們在律所的職場生活。因此,探討戲劇理論下的《令人心動的offer》對於更好地瞭解觀察類真人秀節目趣味十足。
1. 擬劇論下的《offer》,“舞臺設置”有哪些?
真人秀節目將真實的人性在有限度的範圍內置於一個虛幻的空間進行展示,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情感與表現。真人秀節目在形式與內容上與擬劇要素可以構成一一對應的關係。其中,舞臺設置能夠爲表演者提供表演必要的背景和道具。
“舞臺”是人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場所,對於實習生來說,律所是他們“表演”的場所,他們在“律所”的一系列“表演”都被鏡頭記錄下來。演播室是觀察團“表演”的場所,他們對實習生的表現與實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觀察團既是實習生們實習生活的觀衆,也是真人秀節目的“表演者”之一。真人秀節目的觀衆既是觀看實習生們“表演”的觀衆,也是觀察團“表演”的對象。對於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觀衆而言,節目更像是一部“劇中劇”。作爲這檔真人秀節目的觀衆,在欣賞這部“劇中劇”的過程中,不斷切換視角。但這些觀衆並不會像社會生活中的人們一樣會與“表演者”現實接觸,他們只能通過鏡頭來欣賞這段“表演”。無論是實習生還是觀察團的成員,在節目裡,他們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他們的角色卻在特定的情景中展現不同的職能。
2. 《offer》中的“前臺”與“後臺”
在擬劇論中會有兩種表演區域:“前臺”與“後臺”。“前臺”是表演者爲了塑造角色,爲達到觀衆預期而進行理想化表演的舞臺。人們在“前臺”會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導致人的“前臺”行爲中往往含有理想化和社會化表演成分。而“後臺”是人們爲了保證“前臺”的表演而做準備工作的場所,人們通常會在幕後流露出真實的自我。
隨着互聯網媒體語境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後臺”被搬上了“前臺”。《令人心動的offer》不僅展示實習生們課題的精彩成果,也展示他們在辦公室通宵達旦,爲順利完成課題而辛苦蒐證的真實過程。同時,節目也向觀衆展示帶教律師們對實習生們的直接評價。無異於告訴觀衆,老師如何批改學生上交的作業的全過程。無論哪一個表演者,他們都會藉助自身的經驗將“前臺”營造出“後臺”的氛圍。在“後臺”與“前臺”的結合中體現觀察類真人秀的“真”與“秀”。
3. 作爲“表演者”的實習生,如何進行“印象管理”?
在塑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時,人們會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以左右他人,戈夫曼將這種行爲稱爲“印象管理”。真人秀節目的紀實性,讓許多觀衆認爲真人秀節目中的“表演者”就是他們最真實的一面。除非是惡意剪輯,呈現在鏡頭前的“表演者”的形象往往比他們真實的形象更加正面。真人秀是“真”與“秀”的聯合。8名實習生雖然都是素人,但他們都是經過選拔來的,他們的形象都有着不同的品質,邏輯清晰、開朗直爽或是溫柔細膩。實習生們對外表、舉止等的管理促使他們最大化地吸引觀衆的注意,這些運用符號進行的預先設計都能幫助“表演者”獲得好的效果,以達到“劇本期望”。同時也呈現出新時代的青年在職場上努力奮鬥的精神以及弘揚正義與法治的正能量。
4. 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中的劇本管理
劇本設置擬劇劇情得以展開的重要元素。演員表演時會受到劇本的約束與框定,同時也會包含人們對社會角色的期待以及用戶定義的情景。餐廳的服務員在工作環境中會禮貌、耐心地爲顧客服務,同時也會受到餐廳制度以及服務員角色的約束。在節目中,實習生們是實習職員,也是實習律師。他們的課題都是精心挑選的緊緊圍繞社會熱點事件,寓教於樂,做到娛樂與普法相結合。用熱點事件觀照社會現實,無論是網絡暴力還是職場女性的待遇以及家庭經濟糾紛,都會在節目播出後引起觀衆的討論與反思。同時,每期節目敘事節奏緊湊,每一個課題層層遞進增加難度,每一個環節緊密相扣,在過程中構建人物形象,在懸念與衝突中推動情節發展。根據戈夫曼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劇本管理”對於真人秀節目的作用不容小覷。“劇本”構思精巧,能夠清楚講述事件,也激發了觀衆的好奇心與持續關注“表演”。
書中所展現的戲劇理論雖然有一定的侷限性與主觀色彩,但戲劇理論開闢了一個獨特視角去看待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以及在交往中的自我呈現,也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瞭解觀察類真人秀節目。隨着媒體環境的不斷髮展,無論是“前臺”“後臺”或是“印象管理”以及“劇本期望”的內容,都可能出現新的解讀。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提供給我們的不是一個單一的觀點,而是一個用戲劇分析的辦法,一個認識世界的新角度。
秦蓉 | 文字
王孫嬪 | 編輯
陳沐純 | 責任編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