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 全國政協委員楊成長:街面細微變化都是參政議政“切入口”

這個新春假日,滬上各大商圈人聲鼎沸,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楊成長穿梭其間,邊逛邊看間由不同消費場景延伸出思考:促進消費的做法怎樣可持續?各方對經濟回暖的感受度如何?"街面上的細微現象,都能成爲我參政議政的‘切入口’。"楊成長感觸頗深。

細微之處體察真知,楊成長靠的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平日裡不是在調研,就是在去調研的路上。有着5年多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經歷,他每年提交近30份提案、社情民意等高質量建言。他始終扣着經濟議題,既爲中小微企業提供"生存寶典",又爲金融機構"穿針引線"。"我正在醞釀的提案,想着要給中國經濟、民營企業,帶來一記令人振奮的‘響槌’。"

"穿針引線"讓好項目找到"對的人"

楊成長這樣作比:醫院各科室最好的藥合在一起未必能治病,就如同各條口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一樣,需要"有機結合"才能助力企業健康成長。近年來他一頭扎進民營經濟研究中,於去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制定"一站式"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提案,獲得各方關注。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平日裡他奔走於各民營企業聽取真實感知。"貸款不容易""融資成本還是偏高",企業家們坦陳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但依舊有更迫切的渴盼:"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能否再大些?"爲尋找解決方案,楊成長同包括申萬宏源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進行交流,也發現了它們的"苦衷"——"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備""小微企業常缺少完整財務報表""企業素質有待提升"。

"看來要解決問題,還得‘穿針引線’。"結合調研,楊成長認爲,應當讓企業家與金融家"互通有無",尤其在投資邏輯、項目前景等方面瞭解彼此想法,培養企業家與金融家之間的默契,讓更多好項目找到"對的人"。

數據顯示,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1億戶。但楊成長髮現,"叫得出名字"的企業家卻不多。"要想企業不被淘汰,企業家素質也得提升。" 他所說的"素質",包含發現商機的能力、對現代經濟要素的組織能力,以及對數字、科技的使用能力。"不光企業家自己要學習成長,也得靠各方多‘施肥’。"

去年一次關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調研過程中,一位民營企業家展示了該企業諸多數字化探索,但實際落地效率卻很低。這讓楊成長思索再三,他想到可以鼓勵發展數字性服務業,讓專業服務業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服務。這樣一來,企業購買了數字化軟件,能夠收穫持續性運營,還有後期維護。基於此,他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爲"提高企業家素質"發聲。

人人心中激盪起經濟信心的"波濤"

"中國經濟,如同長江水。"楊成長認爲,如今,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各方意識到了要擴大內需、依靠民營企業、要催生新質生產力,此時的長江水已到中游,需要以更大努力來助推高質量發展。他說:"2024年是中國經濟步入中高速平穩增長新階段的起步之年。"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說了算。他在調研中發現,比起好政策,民營企業更缺的是公平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在一些招投標項目競爭中,選供貨方時,民營企業需要有跟國有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環境;招聘人才時,數字化、科技等高端人才能夠青睞民營企業……由此,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也會被調動起來。"

經濟信心需要一記"響槌"。今年全國兩會上,楊成長擬遞交一份關於經濟期望值的提案,建議通過權威機構全面剖析各項經濟數據,讓老百姓對一個個經濟數字背後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認知,從而形成科學判斷與正向預期。楊成長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也要讓各方充滿期待,擰成一股繩,爲中國經濟向好形成合力。從自己的本行金融業來說,他認爲應當建立統一的指標與評價體系,來引導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

回顧過去一年履職,楊成長有了更多感受。在他看來,政協委員履職既是爲社會、政府決策作貢獻,更是自身能力的提高,通過履職習得了善於觀察、提煉、總結等諸多思維能力。"參政議政必須從更多維度思考問題,最終目的都是推動引導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

作者:佔悅

文:佔悅 編輯:範菁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