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雷亞飛:加強海洋氣象數據收集,提升颱風預測能力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澎湃新聞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業公司資深工程師雷亞飛擬向大會提出《關於推動海洋氣象關鍵數據收集提升颱風和氣候預測能力的建議》。

雷亞飛表示,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對於氣候的形成及其變化影響非常大。其中,颱風是影響海洋經濟和沿海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做好颱風預測,準確判斷颱風的走向和風速大小,對我們有效應對和利用颱風十分關鍵,同時颱風預測能力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科研技術的重要體現。

颱風的形成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麪,這個洋麪不僅要求海水錶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要求海水錶層溫度(水深10米-80米範圍內的海水溫度)也要超過這個數值。在海水錶層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麪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因此要想做好颱風的精確預測就必須精確獲取海水錶層溫度。

雷亞飛說,目前我國氣象部門沒有足夠裝備和設施去獲取10米-80米範圍的海水溫度,因此只能採用衛星遙感獲取的海水錶面溫度數據作爲海水錶層溫度數據。衛星遙感熱成像能夠時時反饋海水錶面溫度變化,獲取海水溫度的範圍很廣,數據有一定的參考借鑑性。但海水錶面溫度並不是實際的海水錶層溫度,這就導致基礎數據的不準確。

我國利用衛星遙感獲取的海水錶面溫度不能精確反應海水錶層溫度,特別是在近海相對於遠海遙感數據可能出現大面積觀測無效或精度不高。由於沒有真實可靠的海水錶層溫度數據,造成部分預測有較大偏差。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近年來近海災害性天氣強度和影響時間均在增加。預報預警不及時、不到位,將給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造成更多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不利於我國防災減災。

同時由於沒有精確海水錶層溫度數據,影響長短期氣候預判分析,只能簡單依靠歷年氣候規律進行長短期氣候預判。這對於目前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和全球氣候紊亂的現狀,做不到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預判,暴露出國家在應對極端氣候能力的不足。

秋冬季颱風預測難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秋冬季寒潮影響下海水錶層溫度和海水錶面溫度溫差很大,因颱風預測都是通過用海水錶面溫度代替海水錶層溫度,在基礎數據不精準的情況下,極易出現預測的不準確。

雷亞飛表示,中國海油主要負責海上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在東海和南海擁有幾百座石油天然氣生產平臺和鑽井平臺。其中生產平臺都是固定某個海域,位置區域分佈離陸地100公里-400公里的近海區域,水深主要是50米-300米,也有超過1500米的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鑽井平臺屬於移動平臺,根據作業需要到某一區域後會持續作業一段時間,對於海水錶層溫度測量有着很好的待命週期。

多數的海上生產平臺都具備衛星、微波和閃射通訊系統,這些通訊系統能夠得到很好的維護,能夠確保通訊的穩定,同時安裝了一些氣象數據測量裝置,這些氣象數據測量裝置主要包括:溫度、溼度、氣壓、風向測量設備。這些設備的測量數據都集輸進入平臺的中控系統。如利用中國海油海上平臺開展海水錶層溫度測量,不僅費用低廉,而且數據收集傳輸的穩定性強,數據收集的廣度和代表性強。採用這種方式即等同將陸上氣象研究外移至海上,能夠有效獲取影響氣象變化關鍵數據,提升颱風精確預測能力和長短期的氣候預判能力。

爲此,雷亞飛建議,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在中國海油各作業區選取一到兩個條件好的海上生產平臺上安裝海水錶層溫度和海流測量裝置,並將這些數據集輸進入平臺中控與平臺原有的氣象數據彙總打包通過衛星時時傳輸給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傳輸數據量極小,佔用寬帶不會超過20K),幫助國家氣象部門能夠時時收取海上重要氣象數據,特別是海水錶層實際溫度情況,爲颱風的精確預測和氣候預判提供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