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提到私募基金與REITs,臺灣資本市場有巨大潛力,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坦言,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推動,才能真正釋放機會。(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銀行家》第180期 2024年臺灣金融生活調查(臺灣金融研訓院)
爲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將透過留財、引資並進,但此計劃不僅涉及法規鬆綁,更需要政府、金融業與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臺灣如何借勢而起?接受本刊專訪的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點出關鍵,在於政府與民間雙軌並進,以技術先行、商品開放爲導向,搭建具有未來競爭力的架構。
陳彥良將政府在資產管理市場的角色,比喻爲手持槌子的工匠,以監管制法規與監理趨勢度爲工具敲擊每一顆釘子和方向。然而,制度的調整絕不止步於當前的法規鬆綁,更着眼於如何促進新的商品與商務模式的誕生。
陳彥良舉例臺灣近期首檔臺日跨境ETF相互掛牌的推出,表面看似規模有限,但其背後折射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融合。陳彥良以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比喻,巨大的變革往往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法規架構的優化並非僅是解決當下的痛點,更是爲未來的資本流動與商品創新鋪路。
相比政府的結構性調整,陳彥良形容民間的反應更像是曠野中的獅子與羚羊,獅子爲了生存必須追逐,羚羊爲了安全必須奔跑。金融市場如同一個生態圈,資金是能量,商品是食物鏈中的核心。對民間業者而言,商品的創新與監管的靈活性,將決定未來的資源配置與競爭格局。
陳彥良進一步以私人銀行開放爲例,通過鼓勵國銀進入這一領域,不僅擴大了市場參與度,還推動資產管理的多元化。從跨境ETF商品到高端私人銀行業務,民間業者在商品設計與商務模式上的探索,或是從另類資產的發展到基礎建設的完善,都爲資產管理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資產管理不僅是金流,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型商品的誕生需要監管架構的支持,而基礎建設則是承載這些商品與資本流動的關鍵環節。如另類資產投資的興起,不僅爲公共建設籌措資金,也爲保險資金提供了新的流入渠道。在此過程中,政府的制度設計與民間的商品創新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循環體系。(四之一;摘自第180期《臺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