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被就業"事件頻發 別再欺負畢業生了!

近日,隨着首次個稅年度彙算開啓,很多人都在忙着補稅、退稅。然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成都醫學院的部分同學卻先後發現,明明自己尚未工作,但個稅App上卻顯示出自己好幾個月的工資記錄

案件1: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0餘名學生信息被盜用爲公司偷稅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近200名在校生髮現,自己明明還沒開始工作,個稅App上卻顯示有好幾個月的工資記錄。學生懷疑個人信息遭盜用,以幫助記錄中的公司偷稅。

據悉,2018年學院一位嶽姓老師曾以兼職爲由,收集過百餘位學生的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但後來由於臨近期末,該“教學實踐項目”沒有與既定公司(河南睿德智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合作成,但賬目卻仍在這些學生名下。

對此,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方第一時間發出通報:(1)學院前期對學生反映的情況並不知情;(2)積極聯絡河南睿德智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維護學生合法權益

目前,學院嶽姓老師已在羣內向學生集體致歉。截至13日下午14時,已有196名學生的不實收入記錄由相關公司予以更正或撤銷。除瑞德智公司外,通報還提及河南策問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存在類似狀況,並稱兩家公司已於13日凌晨兩點前,在報稅系統內將涉及該院學生的不實記錄刪除。

案件2:西北工業大學多個班學生“被就業”,疑似個人信息被泄露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近日也有學生爆料,多個班的同學發現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有了工資記錄,但是他們從未接觸過記錄中的公司,懷疑個人信息被泄漏。

截至4月21日17時,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大一到大四年級共有614名學生個人納稅記錄異常,涉及83家企業。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業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虛發工資的情形。以上涉事企業均非該校學生就業單位。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院方作出迴應↓↓:

目前,校方已就學生信息泄露情況以及涉事企業向學生虛發工資等問題,向轄區公安、稅務部門報案,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部分企業已主動澄清事實,向學校發來道歉聲明,大多數學生“被髮工資”情形已經撤銷。

案件3:西安音樂學院的研二學生爆料 被當地某音樂家協會就業

緊接着,西安音樂學院的研二學生同步爆料,自2019年1月份至今,多名同學被受聘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音樂家協會,每月工資4500元。

案件4:成都醫學院268名學生信息被企業盜用

接着成都醫學院268名學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查詢時,也發現了個人信息被某些企業盜用。這些企業在學生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列爲員工,編造虛假工資發放記錄,並向國家稅務機關進行稅務申報。目前,學校已向轄區公安機關、稅務部門報案,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事實上,這類事情並不少見。

2018年9月,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就發生過大規模學生信息泄露事件。2000多名在校大學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就業、被繳稅,相關企業人員承認用學生信息偷逃稅款。

要想搞清楚大學生“被就業”問題,首先必須先把大學生身份信息泄漏問題調查清楚。不然,縱使對相關企業進行查處,也無法解決大學生身份信息被泄漏的問題。病根不消除,問題仍然會發生。

如果學生個人信息是從學校正大光明地流出,那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學校與企業串通一氣的可能。那麼,學校爲什麼要這樣做?答案是:就業率

就業率於高校而言,不僅事關所設專業是否要被“紅牌罰下”,還直接影響高校的地位形象和招生情況,更關乎揣在高校褲兜裡的各類政策、獎金和招生指標不被索回,一言以蔽之,在功利面前教育部的《四不準》都是浮雲。

某校工作人員透露:

“每年八九月份,各校都要向主管部門上報應屆生的就業率。學校的就業部門壓力很大,爲體現工作成績,可能會存在拔高就業率的現象。尤其是一些地區可能對就業率低的學校還有問責機制,追究培養質量。”

“就業率低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就業情況是省廳編制學校預算的憑證,就業率低的專業招生規模要下調,相關的生均補貼、經費也會受影響,甚至會面臨停招。”

同時,反觀此類事件屢屢發生,我們也就不難看出教育管理部門的處罰規定應該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也爲高校持續“膽大妄爲”的操作提供了空間。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馬陸亭 稱,“就業該不該學校來管”一直備受爭議。但後來發現,擴招後,學校也該爲培養質量負責,就業率可以被視作衡量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李立國 表示,“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條件下,看重就業率是一個普遍現象。”對於教育管理部門,獲知就業率的重要意義在於根據就業情況調整專業設置的結構。“教育部每年都會發布報告,對就業率低的專業發出黃牌、紅牌警告,另外新增、撤銷一批專業來適應社會發展。各地各校上報的就業率是調整的重要依據。”

對此,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 王長樂教授 直言不諱,他撰文指出:教育行政機構公佈所屬高校的學生就業率,實際上是將本來應當由政府承擔的爲大學生提供或創造工作崗位的任務推給高校。高校作爲一個專職的教育機構,並沒有權力要求社會各方機構接收大學生。在沒有必然的就業渠道的情況下,高校只能與社會各方面進行“交易”,比如,請政府官員到大學中兼任教授、博導、名譽院長,以借用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爲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等。正是在這種思路下,纔出現了與現代社會公平競爭精神相悖的“校友友情就業”、“學生家長權力或關係就業”、“學校關係戶就業”、限制外地戶口的“本市就業”等現象。使學生、家長、大學都處於週期性的就業焦慮之中,造成了大學教育的功利化、權宜性現象,以及社會制度和意識的“現代化蛻化”現象。

就目前來看,“就業率”是學校無法繞過的考覈指標,尤其是疫情之下,就業難上加難,學校動了歪腦筋,爲企業輸送“隱形”勞動力,企業由此可以避稅逃稅,不可不謂“一舉兩得”。

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企業用於支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職工教育經費、社保、住房公積金等方面的款項,可不計入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所以,一些企業正是藉此大作文章,將大學生變爲自己的員工,虛報員工人數,以此提高用工成本,形成利潤減少的假象,以降低企業應納稅數額,達到逃稅目的。

同時,如果學生的每月工資未超過5000元,低於個人所得稅起徵點。那麼,公司在虛增了企業經營成本後,還避免了爲虛增員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從而減少了企業應該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大學生身份信息被泄露、冒用,是會對個人乃至家庭帶來很大影響的。不僅是個人信息被莫名其妙盜用後留下的心理陰影,更可能有實質性的利益損失,以及被再次暴露的風險。

一方面,個稅法改革之後,自然人的身份證號是每個人的納稅人識別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具有唯一性,這意味着等到這些被冒用的大學生畢業後真正就業時,會在申報個稅過程中碰到不少麻煩。比如,提高納稅人的稅前核算收入,應納稅所得額和稅率表就會相應上升,個稅支出也就會增加。此外,新個稅法要求取得2處以上綜合所得的納稅人進行年度彙算清繳,虛假受僱也會給納稅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另一方面,對大學生家庭來說,按照新個稅法,其父母可以在個人所得稅APP上申報子女教育、子女繼續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但若大學生的身份信息被盜用作爲企業員工,顯示是已就業狀態,那麼父母再去申報教育經費專項附加扣除時,就可能因爲不符合要求而無法申報。

我們發現,“個人所得稅App”出現後,大學生“被就業”事件的曝光率增加了。的確,由於個人信息對接了企業在“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扣繳客戶端”上的申報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排查了類似的不法行爲,在某種程度上是算對大家的一種保護吧。

稅務部門提醒,納稅人如懷疑個人身份信息被盜用,可選擇在線申訴↓↓:

登錄個人所得稅APP,點個人中心,找到“任職受僱信息”點開,就可在界面右上角看到“申訴”兩個字。納稅人進入後寫明申訴原因即可在線提交。申訴後,會有工作人員記錄信息,並流轉到相應部門覈實調查,進行處理。在線申訴過程中,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包括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的抵扣和享受都不會受影響。

總的來說,疫情之下,我們的確正遭遇着一個“難上加難”的求職季。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2020年應屆畢業生已成功簽約25.73%,尚有超7成的大學生沒有簽約。這的確讓各高校的輔導員、院系以及學校都感到壓力巨大。但即便如此,學校也不能泄露學生個人信息,這不僅是極不負責任的功利行爲,也存在泄露個人隱私的觸法風險。

事實上,正如前文馬陸亭主任所言,這是高校擴招釀下的苦酒,不應由學生和學生背後的家庭來買單。此時,是時候就“學校就業率怎麼考覈更合適”作出一點反思了。如何考覈而不剛性?如何滿足不同類型高校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服務多樣化的社會從業格局?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長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