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太空站完成「太空泊車」上海航太專家揭秘背後高科技

中國太空站問天實驗艙9月30日完成轉位,兩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由「一」字構型轉變爲「L」字構型。圖爲轉位示意圖。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提供)

澎湃新聞1日報導,中國太空站的問天實驗艙9月30日12時44分完成轉位,太空站組合體由兩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一」字構型轉變爲「L」字構型。這是中國首次利用轉位機制在軌實施大體量艙段轉位操作。後續,太空站組合體將等待夢天實驗艙發射、交會對接後,還將轉位形成太空站三艙「T」字構型組合體。上海航太八院(八院)指出,在被航太界形象比喻爲「太空泊車」的此次任務中,八院805所設計研製的對接與轉位分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確保轉位過程起得柔、轉得穩、停得準、對得順,讓首次「太空泊車」成功完成。

爲什麼要「太空泊車」?其背後又有哪些高科技在支撐?八院專家對此揭秘。

八院太空站系統產保經理魏智表示,按照中國太空站建造方案,在太空站組裝建造階段,陸續發射的兩個實驗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將對稱分佈於天和核心艙節點艙的兩個側向停泊口,完成太空站「T字」基本構型的建造任務。

「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單體航天器,如果直接與太空站組合體側向對接,會因爲質心偏差,對太空站姿態造成較大影響,甚至會出現滾轉失控的風險」,魏智解釋道,「就像是我們用手推一根木棍的底部,如果是沿着它的方向直推過去的話,木棍會徑直向前走;如果從側面撞過去,木棍則會發生較大的偏轉。在太空的微重力狀態下,偏離質心的力足以讓太空站的姿態失穩。」因此,兩個實驗艙都將先軸向對接於前向埠(類似於手推木棍底部),再通過轉位移至側向停泊口。轉位動作的成敗,直接關乎中國太空站的建造及後續任務實施。

爲了讓問天實驗艙的轉位過程變得更加平穩、順利,八院805所對接與轉位研製團隊幾經論證,並綜合對比國際太空站的轉位方案,創造性提出了「平面式轉位方案」,這是國際上首次以平面式轉位方案完成航天器的轉位動作。

魏智說,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採用的是翻轉式組裝方案,但這一方案在艙體轉位到位後,艙體姿態會發生90°的翻轉,而中國採用的方案,則是讓問天實驗艙在同一平面內轉位,此時由於質心運動軌跡也處在一個平面,轉位動作對太空站組合體的姿態擾動較小,更易於太空站的姿態控制。

問天實驗艙成功轉位至側向停泊口後,需要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側向再對接,也就是最後一步動作——「倒車入庫」。

首先,轉位機構要具有位置保持的能力,讓23噸的實驗艙以「懸停姿態」做好對接準備;其次,對接機構則要改變以往「粗暴的強吻」方式,採用一種全新的捕獲對接方式,也就是「準靜態對接技術」。

上海航太專家透露,其方式是由實驗艙的對接機構主動推出對接環實現捕獲,這一「吻」更輕盈、也更溫柔。

爲了實現完美的「倒車入庫」,八院身經百戰的太空站「老手」——對接機構已在21次在軌試驗和數千次地面試驗中進行了充分的雙重驗證,確保勝任此次全新的對接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