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市場太好做 臺灣自砸招牌

臺灣農業以小農規模爲主。示意圖,圖中果農與新聞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農漁產品遭大陸暫停輸入,業者指出,臺灣農業以小農規模爲主,品質難以統一,加上大陸市場在惠臺措施下「真的太好做」,導致許多農民對自身農產品缺乏要求,但日本與歐美市場不同,只要被退過貨,就算後端管理、冷鏈急起直追,也爲時已晚。

經營多年水果外貿的業者Eric表示,越南和菲律賓分別爲日本進口火龍果與鳳梨的主要國家,上述2國都是採大型合作社的生產方式,品質與規範均相當嚴格,但小農爲主的臺灣在採收期,要出一整櫃的貨就得到處收,這樣的情況下,品質只會良莠不齊。

Eric說,在ECFA上路前,日本一直都是臺灣很大的外銷市場,因爲大陸市場太大了才退居第2,但臺灣現在的農產品穩定度太低,加上大陸市場「太好做」導致出口儲運變得「隨便」,長期下來臺灣的後端處理雖然一直想後來追上,卻已經晚了,臺灣在這幾年已把自己的農貿招牌砸爛了。

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臺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大陸近年暫停我許多農漁產品輸入,爲了能在短時間內將滯銷量給消化,政府一窩蜂的開放給出口商出口,但卻沒有顧及其經驗、專業及市場的銷售情況,結果就出現了黑心鳳梨、介殼蟲未清理徹底的現象。

徐世勳指出,國外在國際企業化經營下對外銷農產品都有嚴格要求,而臺灣透過綠色通道到大陸的水果,很多開櫃時都已經爛了,只是對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不能把日本和大陸市場來比較,在日本被退貨基本上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