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艦載機殲-15十週年 體系作戰能力挑戰更多「第一」

大陸艦載機殲-15十週年,體系作戰能力趨強。圖爲2019年殲-15在某海域訓練。(大陸環球網)

大陸《環球時報》24日報導,十年前的11月23日,中國自主研製第一型艦載多用途戰鬥機殲-15在遼寧艦首次着艦,中國戰鬥機實現從陸地向海洋的跨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透露,研製殲-15艦載機是開疆拓域的工程,新技術多、探索性強、風險性高,跨行業協作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在艦載機研發流程、規範標準體系、機載適配性試驗/試飛方法、艦載機飛行員培訓等方面填補了空白。

《環時》報導,殲-15常務副總師王永慶表示,殲-15作爲中國第一型艦載機的意義,是在研發過程中,建立和培養艦載機研發體系和人才隊伍。隨着新技術不斷髮展,催生出許多新的作戰概念和新的作戰理論,戰場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比如說過去可能是以平臺爲主,戰機單機能力比較強大,但將來單靠平臺肯定不行,一定是體系化作戰、資訊化作戰。包括戰機的隱身等這些能力,在作戰中都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十年來,殲-15艦載機的多個關鍵性節點事件標記出中國艦載機事業發展之路。2012年11月23日,殲-15首次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起降。2015年9月3日,殲-15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這是中國閱兵史上第一次有艦載機受閱梯隊。2016年12月,殲-15隨遼寧艦航母編隊出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海域開展遠海訓練。

2017年1月2日,殲-15第一次伴隨遼寧艦抵達南海海域。殲-15實現了在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起降演練。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上閱兵,殲-15艦載戰鬥機編隊亮相。同年9月,殲-15完成夜間起降,航母編隊體系作戰能力初步形成。2019年3月,殲-15夥伴加油首次曝光。

在慶祝中共建政70週年閱兵儀式上,殲-15艦載戰鬥機再次接受檢閱。2020年7月,殲-15首秀夜間夥伴加油,部隊全天候作戰能力和實戰化訓練水準得到實際檢驗。2020年11月,海軍首批生長模式培養的艦載機飛行員通過航母資質認證,實現了單批認證人數最多、認證週期最短的歷史性突破。2021年,多架次殲-15密集出動「大象漫步」。2022年海軍航空大學某基地,艦載機飛行員駕駛殲-15接連起飛,在戰機轟鳴聲中比拼模擬。

報導稱,十年間,殲-15體系作戰能力越來越強,作爲航母編隊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從首次着艦到晝夜起降航母,從海空突擊訓練再到夥伴式加受油,從單艦到雙航母時代,殲-15規模戰鬥力成形。殲-15的夥伴隊伍越發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