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530萬人大數據研究:「二陽」危重症風險減少86%

大陸530萬人大數據研究:「二陽」危重症風險減少86%。(澎湃新聞)

大陸《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20日報導,「我們進行了一個全球數據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原發新冠病毒感染相比,重複感染更易表現爲輕症病例,發生危重症的風險減少86%。」大陸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劉玨日前受訪時表示,此次研究是基於全球文獻的彙總分析結果,樣本量合計爲530萬人。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和公共健康》期刊上。

「第一次感染提供了一些防止再次感染的保護和抵抗力,降低了感染的風險和感染者轉變爲重症的機率。根據全球大樣本數據來看,再次感染不會增加額外風險住院、重症監護室或死亡。」劉玨表示,但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羣需要更加註意。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再次感染的合併病死率爲2.95%,若再次感染,老年人可能會面臨更高的不良風險。預防新冠病毒再次感染,對老年人來說很重要。

當前「二陽」、感染人羣均有所上升。劉玨解釋,首先由於人體中和抗體水準隨着時間推移會出現衰減,對個體的保護力下降;其次是因爲Omicron變異株在人羣中依然處於散發流行狀態,並沒有消失,傳染源依然存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13日在大陸國家感染性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2023年學術年會上表示,「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這是有臨牀數據的,所以病人該診斷要診斷,該用藥要用藥。」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媒體受訪時表示,在一月時,就說過「第二波」可能出現在五六月份。

他表示,「第二波」是科學規律,全世界只要對疫情進行監控的國家是毫無例外的,隨着免疫力的降低和病毒的變異,它就會出現。

至於再次感染後症狀如何,哪些人要特別注意防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無論是初次感染還是二次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臨牀表現均集中在上呼吸道。當前大量人羣體內還存有保護抗體,即使二次感染,症狀普遍較輕,病程相對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也說,根據臨牀觀察,二次感染的人羣總體比第一次感染表現的症狀要輕,主要表現爲發熱、喉嚨痛。

脆弱人羣如65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羣,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後容易重症化。因此,這類人羣一旦出現發熱,尤其是家庭成員或周邊人羣已經明確新冠感染,要及時做核酸或抗原檢測,早發現、早治療,儘早使用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