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專業2021屆畢業作品展
前言
又是一年畢業季。在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六月,我們迎來了大連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專業2021屆畢業作品展。本次展覽作品既有對本土本鄉傳統文化的挖掘和表現,又有對社會的關注和認知;既有對傳統造型形式和材料的傳承與創新,又有對新科技、新材料的研究與探索。
四年的大學時光,學生們不僅雕塑着藝術作品,也在雕塑人生、雕塑對藝術的夢想。這些作品凝聚着學生們充沛的感情,展現出激情澎湃的青春氣息,體現了同學們對文化的汲取、對社會的探究、對人文的認知、對自我的思考以及對理想的追求,是青春的“獨家記憶”。畢業作品不僅是對同學們四年學業的答卷,同時也是對過去成長曆程的一份總結。畢業創作,不只是一段時光的結束,而更是一段時光的開始。 同時,也是對雕塑專業教學模式改革,體現多元化、融合性的大藝雕塑專業特色的一次檢閱。
不論是藝術作品還是我們的人生,都要經歷從稚拙到成熟,從迷茫到醒悟等一系列的昇華。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都是追夢人。只要我們心中有愛,眼裡有光,“後浪”奔向遠方……(文/雕塑教研室)
作品欣賞
李茜茜-《我和我的祖國》
39×19×117cm-青銅
指導教師:管桂發
▼
作品說明:作品《我和我的祖國》,將我大連藝術學院一年多的校園國旗護衛隊切身感受,以具象雕塑創作研究,塑造袁晉爽擎旗手的精神氣質,對國旗、國家的請情感,去傳達自我的愛國情懷。
陳冠宇-《唐詩之路—李白、杜甫》
90×50×80cm,85×50×49cm-樹脂、金屬
指導教師:管桂發
▼
作品說明: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我本次創作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爲人物創作原型,通過水墨畫用墨技法來融合雕塑造型語言,把繪畫中的二維空間展現放到三維空間進行塑造,以中國畫的勾、皴、擦、點、染來轉換到雕塑泥性塑造語言,結合詩句中詩人的意境世界,來創作作品。
李萬上—《你看,我在看你》
280×280×280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管桂發
▼
作品說明: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有坦途,也有荊棘,而這些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節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本次創作中,我嘗試將個人階段性的經歷和生活中個人的身心變化用雕塑的形式加以表達。同時在創作中以具象寫實的造型手法進行塑造,利用人物動態以及構圖表現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燕祥雨—《LaGa》
87*32*20cm.71*183*26cm. 96*41*20cm. 76*58*24cm.樹脂着色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整組作品是我直面自己內心情緒的一個具體的形象表現。是對自己內心性格的一種表達。現實中在與人接觸時我是比較小心翼翼的,作品中的每一個形象都是有刻意迴避的感覺,袋子與人,上面是逃避躲藏,下面又是直白的展露,一種不然而喻的妄誕在我腦海裡出現。也許我本人更加內斂妄誕,害怕接觸卻又有時喜歡某種新鮮感,又不敢表達。糾結與衝突,在內心衝撞。向內還是向外,沒有定性。
趙子康—《灰從中來》
可變、混凝土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寧靜和枯寂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更像是一個美妙的過程,所有事物,漸漸從開始的寧靜、恬靜的氣質到緩緩冷靜下來,開始變得枯冷和寂寞的樣子。與此同時在這共同的基礎上建構了一種寧靜的共同美感。意指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狀態。
李瑤--《崽º》《崽½》《崽²》
(71cm*45cm*26cm、 (66 cm*47cm*36cm) (73cm*50cm*30cm)、玻璃鋼着色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童年就像迷宮,中途有許多未知的岔路,所以擁有不同的童年可能有着不同的未來,童真是世界上最透明的東西,就像孩子明亮如朝陽般的笑容,孩子流暢的臉部輪廓線以及可愛稚嫩的童顏都洋溢着自然之美。雖然童真是透明的、美好的,但童年不全都是都是快樂的,一部分孩子的童年是孤獨甚至叛逆的。作品主要是想表達童真美中的孤獨與叛逆的情感。
龔由升—《自5月4到4月28》
可變、木,石膏,鐵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
最早的創作主題是馬幫精神。
5月4日是我出生日。
4月28日我做了個夢。
在夢裡我的馬死了,它像是我畢業創作的馬;又像是童年時老家養的那匹花馬,黑白棕的顏色一直清晰。
又或者說馬之死,是某種思考與暗示。關於精神和物質,理想與現實,情感跟經歷。我把夢境和個體生命歷程的碎片結合,讓他們重疊覆蓋,擠壓穿插,平行或對立。最終呈現出熟悉又陌生的狀態,這是我二十餘年生命的嶄新歷史,我在其中回顧,思索,探尋。
史海俠—《一杯涼水》
可變
指導老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我覺得人是依靠記憶存活的,因爲這是唯一一種可以逆時間之流而存在的方式。所以我希望紙的介入能夠給作品帶入一種自然力,作用於記憶和時間。雕塑記錄我與生活(包括情感)之間的深厚的聯繫,是生活中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和情感觀念關聯。
趙琳—《RESTRAINT》
可變、樹脂着色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關注線條的延伸和形式的和諧,讓人感到一種沒有猙獰,沒有煩惱,沒有時間限制的生活。以一種更柔和、更近乎自然的方式建立形象,使雕塑圓潤有力、堅硬而溫暖,能夠喚起轉變生活和愛的慾望。用心和每一個生命對話,用自己的形狀形容夢想的美妙。
魯新星—《reflection》
50×50×50cm、金屬、樹脂
指導教師:宋蘅沅
▼
作品說明:自古以來,中國神話對於刑天的褒貶定義觀點不同定義不同。創作主題爲金屬矩形表示刑天精神的堅毅不可屈服面對困難還能依然保持自我。部隊生活帶給我的堅毅和刑天的不可屈服。我把這些元素抽離出來用於符號性表示,另一方面也是對刑天精神爭議的另一種表達。
姚重洋—《搏》
102cm*54cm*21cm、104cm*50cm*23cm、樹脂、不鏽鋼
指導教師:張振華
▼
作品說明:我一直對我家鄉的歷史典故以及漢代雕塑,尤其是漢代的畫像石藝術很感興趣。藉此機會,在充分繼承我們家鄉的優秀傳統美術文化遺產的同時,並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加以研究、發揚和推廣,努力賦予作品在新的歷史時期獨特的現實意義。
吳國宏—《寧靜》《嫵媚》《思念》
60*12*38cm,60*12*44cm,73*15*50*cm、樹脂着色
指導教師:張振華
▼
作品說明:“以肥爲美”一直是我們對唐代審美風尚的第一印象,抓住這一審美風尚,通過馬和唐代女性的自由組合,以優美的形式表達出一個更具時代特色的傳統雕塑,並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李歡—《穿青人家》
350mm*250mm*500mm、白鋼
指導教師:張振華
▼
創作自述: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同質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界限”逐漸迷糊。此次創作以穿青人獨特的習俗和文化爲題材,採用符號化的表現手法將穿青人的表象特徵進行凝鍊,形成具有鮮明民族性、地域性的作品風格,闡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引導人們認知地域差異、文化差異與我們存在的意義之間的關聯。
張燕婷—《咻》
1270mm×660mm×330mm可變、玻璃鋼
指導教師:張振華
▼
作品說明:每次重要的轉變都是瞬間的,你不知道每次的變化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轉變,但好像就得這樣,人人都如此。無畏了。本着初心往前走走,無論好壞都接受。這件作品把自己的狀態和生活相互連接,同時傳統雕塑與燈光裝置的結合傳達帶給觀衆聲臨其境的感觸。
王躍超—《my emotion》
200cm*400cm*200cm 、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 :孟繼兵
▼
作品說明:整組作品是由4個作品組合,分別代表着4種不同的情感。櫃子代表恐懼,櫃子出現身上出現的起伏面,是被勒住的感覺。沙發代表的是慾望,慾望本身是不會被滿足的,當你覺得你等到你想要的得到了滿足,那麼你會出現下一個慾望,慾望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人們的幻想得到了心理安慰,慾望本就是泡沫會消失也會源源不斷。桌子代表的是哀,哀是人得不到的東西或者沒有把握住的東西,所以我用金屬做出流動的感覺。在造型上主觀處理,通過對傢俱的抽象概括化處理,使其具有表達情緒的意向,通過銜接的手法使兩種物象重新組合。
劉少東—《友》《誼》
71×80×41 32×22×111 cm、樹脂着色
指導教師:孟繼兵
▼
作品說明:我的雕塑創作以寢室舍友爲原型,嘗試分析中國古代的雕塑的造型語言來研究自己的畢業創作,在這借鑑了石獅和陶俑,採用石獅和唐俑是因爲和模特的氣質比較合適,更能突出模特的特點,研究石獅和陶俑的造型方法,來進行肖像雕塑的研究。
林博文—《Merchandise》
230*230*230cm尺寸可變 、光敏樹脂、金箔、鋁、銅、燒箔
指導教師:孟繼兵
▼
作品說明:作品圍繞動物保護這一主題,分別描繪出三種動物的形式狀態,運用數字建模3D打印的創作方式,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製品—羽絨服、真皮製品爲切入點,利用金箔、銅皮、燒箔等金屬的特質進行效果渲染,凸顯動物製品的工業性和冰冷性,引發對人性的思考,昇華動物保護這一創作主題。
陳智—《光與植》
80×250×230cm、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 孟繼兵
▼
作品說明:題材是以植物蒲公英的形狀與工業產品進行結合,使其產生一種全新的造型語言,讓簡簡單單的工業產品形成一種美,更加藝術化。內容分爲兩部分,底座和主體,底座採用鐵板等材料,使用焊接做出藝術感,主體使用圓管彎曲角度,最上面的造型使用不同型號的射燈,圍繞的做出蒲公英的造型。
謝繼超—《無功》《無名》
100cm*80cm*35cm,140cm*60cm*70cm、樹脂着色
指導老師:張芙毓
▼
作品說明:作品表達的是逍遙遊中“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人生境界。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路里雲和月的灑脫,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懷。
於正恩—《初夏薰風》
85cm*30*cm*30cm、玻璃鋼着色
指導教師:張芙毓
▼
作品說明:以人物的動態、體態、神態來表現此雕塑,在雕塑中的年輕女性人物,對於形體的拉長和動勢的微傾、肌膚的飽滿光滑處理,使雕塑中的人物更加生動的體現雕塑中女子在夏日微風拂過安靜優雅的一種神情狀態。
李楊—《所思 所憶》
800*824*450mm、樹脂
指導教師:張芙毓 邢華峰
▼
作品說明:有家國情懷對戰爭抗拒和沉穩的花木蘭將軍形象。表現出靜默、剋制,有一種力量在雕塑體內潛伏,平靜中有堅定。以“東方英雄”爲題材,喚醒大家對於中國文化中美好東西的迴歸。
劉李學堅—《武》、《舞》
121*52*38、117*59*41
指導老師:張芙毓
▼
作品說明:創作的初期是想通過兒時的興趣愛好來展開的,以表達對兒時的懷念。作品應用網格的疏密來展現作品的虛實關係。鏤空的手法可以使作品的形式從封閉的、實體的,轉變爲開放的、虛像的。作品的投影更好的展現出了整個雕塑的空間與虛實的關係。作品利用鋼鐵厚重、有力的特性來展現雕塑中的點、面、線。
紀德嫺—《時代》
30*30*30cm、崖柏
指導教師:張芙毓
▼
作品說明:時代在進步的同時,應該將過去父輩所經歷的艱難一直銘記於心,我選擇三件時代背景下的物品來進行具象風格創作。分別是紅軍帽、油燈和老式手錶。用崖柏木來充分表現出作品的懷舊感,來表達我內心的情感,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於學通—《沉》
150mm×150mm×2200mm金屬、水美玉、榆木、紙漿、石灰、石膏、紫光檀、雨花石、鋼絲
作品數量:7件
指導教師:王巖
▼
創作內容:現代雕塑中綜合材料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如果說材料在雕塑藝術中表達的是不同的視覺形象和審美的重要媒介,那麼綜合材料要求的是藝術家瞭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屬性與審美的屬性下用獨特的形式感而統一與協調,強調材料的對話。筆者在本次的畢業創作中運用了水美玉、榆木、雨花石、石膏、紫光檀和球這些材料。表達了材質的輕巧與厚重,柔和與剛強,精細與粗糙,規整與突兀最終用黑色調的立柱帶有統一性和協調性有着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強調了材料的表現力和莊重的氛圍感。
胡璧鏡—《鯨落》
4*2.4m、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王巖
▼
作品說明:大自然生命發展的規律,以鯨落爲代表。一鯨落,萬物生。從出生到死亡,再從死去的殘骸中誕生出新的生命,如此往復,無窮無盡。鯨落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它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而作者的作品所體現的就是鯨魚死後,養育了深海千萬物種的一種自然規律。
陳裕郎—《靈》、《影》、《淵》
630mm x 200mm x 150mm、650mm x 180mm x 150mm、650mm x 180mm x 150mm、玉石 (岫玉),木材(紫光檀)
指導教師:王巖
▼
作品說明:魚在水中游動的形態與水的動態相結合經過造型的提煉再通過玉石和
木材的材質表現結合曲面與鏤空的創作手法來表達生物與自然之美。將自然之美進行造型提煉歸納運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去。曲面與鏤空是從自然之美中獲得的靈感,把它運用到我的雕塑創作上通過紫光檀和岫玉來表現,希望能給觀衆帶來獨特的空間美感。
竇浩澤—《盼》
280cm*30cm、榆木、黃銅鉚釘
指導教師:王巖
▼
作品說明:現在中國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即想要保護孩子的天性,還要孩子接受應試教育及社會的意識形態等多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束縛;面對這個問題應該教多少,放多少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筆者通過仙人掌單薄的形體造型,傳達出一種規矩束縛,同時結合小孩子的天真對比的表現出人物對自由、逃脫的渴望;通過作品產生對兒童教育的思考及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聯繫的中介,給觀衆一種感性的溝通的橋樑。
孔令輝—《母與子》
2000mm*830mm*1100mm,450mm*200mm*350mm、鐵杉、紅松
指導老師:王巖
▼
作品說明:《母與子》的創作是通過榫卯結構造型和野豬的母子形象來提高作品的趣味性及視覺效果。通過材料、體量、色彩上進行對比反差,並結合榫卯結構造型的特點,榫卯的子榫與母榫的結構造型來進行創作。大野豬在造型表現上是充滿野性與柔弱天真的小豬形成對比,榫卯代表基因傳承、文化價值觀、形式固化與自然結構造型。
方萍—《Body 局部》
300mm*100mm*500mm、270mm*100mm*350mm、200mm*100mm*200mm
450mm*180mm*860mm、木材 石材
指導老師:王巖
▼
作品說明:黑格爾說過,人體是高於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人體本身就是最美的造物。作品是作者對人體美的喜歡與熱愛,希望通過這種永恆的方式把形態美保存下來。通過做身體的局部,使得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身體的構造,通過研究自身來發現自己,從而可以更好的面對自己。人體美是我們對自身的審美感受。
姚百勝—《章魚No.1》、《章魚No.2》
No.1(250cm*50cm*10cm)、No.2 (100cm*120cm*110cm)、榆木 梨木樹根 金屬
指導教師:王巖
▼
作品說明:隨着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爲文化交流、傳達思想意識的主要途徑。人們越來越關注網絡展現的事件及評論,也產生了許多的網絡名詞,例如“割韭菜”。“割韭菜”一詞泛指:在經濟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欺騙手段獲取錢財的事件。兩件雕塑總結當下問題,運用章魚擠壓變形的雕塑來引喻社會中被“割韭菜”的人。利用章魚無脊椎軟體的特徵,容易受到外力變形,並依然能夠在外力壓迫的空間生存。雕塑No.1運用浮雕、線刻、鏤空的方式表現章魚擠壓變形的形態;作品No.2運用傳統根雕的方式表現章魚擠壓變形的狀態。通過兩件作品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也使觀者對社會更加深刻的思考。
趙雨蒙—《曲徑通幽》、《雲》
600cm*250cm*200cm、350cm*110cm*140cm、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楊卓
▼
兩個作品說明(同一個說明):“靜謐”是不可度量的,通過裝置藝術的本質和精神境界的融合,能夠經由意識讓人們感知並且心中形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讓人們收穫心靈的慰藉和感動。作者通過純潔乾淨的白色來營造靜謐氛圍,利用兩種不同的裝置藝術來表現靜謐視覺效果。
張琪—《黑白“徽”》
50cm×30cm;30cm×50cm;39cm×46cm、水泥,木頭
指導老師: 楊卓
▼
作品說明: 徽州建築,又稱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形式之一。徽派建築具有顯著的外觀特徵,從色彩構成上看,黑瓦白牆對比強烈,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感從建築的建造方式來看,馬頭牆錯落有致,綿延在青山綠水之中,給人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徽派建築採用最簡單、最常見的黑白,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古建築羣落。徽派建築中的黑白結構巧妙的形成了古建築中獨特的韻味,這種美來自與自然環境的風吹日曬就像一本厚厚的歷史書記錄着微派建築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跌宕起伏。
張子淇—《遺城》
223×90×266cm、廢舊金屬
指導教師:楊卓
▼
作品說明:在創作過程中,由於筆者的家鄉來自鞍山,在心中就不免有些對工業時代的追思。這些飽經滄桑的機械零件是工業文明的見證,將其回收再進行重新組合,賦予其新的含義,找尋物體本身的形態意義,突出其自身價值。
、
江碩—《浪漫機器》
130cm*140cm、70cm*80cm、70cm*80cm、40cm*50cm、材質:纖維
指導教師:楊卓
▼
作品說明:本次創作重點表現卡西尼多年來孤獨航行對土星進行探索的經典場景,表達對於卡西尼數十年如一日完成使命的獻身精神的敬佩,在宇宙孤獨航行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如同地球上成百上千爲卡西尼嘔心瀝血的科學家一樣,它也與遠在地球的人類的孤獨內心產生無限的共鳴。在創作中探討材料獨特的藝術語言——軟材料與現成品結合,與筆者個人的情感世界相結合,嘗試將卡西尼的精神性帶給觀衆,希望能與觀衆產生共鳴,並且讓更多人體會到軟材料與現成品相結合的藝術魅力。
董美丹—《溯》
可變、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楊卓
▼
作品說明:
(一)
寫滿文字的紙張,承載着不同的記憶被縫補在一起。文字的出現引起觀者的好奇,促使人們探索完全陌生的情感領域,進入私密的記憶空間,喚起了人們對於陌生領域的想象。日記中的文字,不同狀態下書寫出的字跡也有所不同,這些時而整齊時而潦草的字跡,能更好的再現當時的情緒。當作者再次看到這些過去的日記時,產生了熟悉又難以表達的感覺。用一針一線勾勒回憶,在製作中完成對過往記憶的修復、重建。和觀衆通過作品進行對話,共享記憶。
(二)
“鏡子需要另一面鏡子,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對立的兩面鏡子表相互審視之意,面對鏡子映射出的模糊影像,在兩個時鐘之間線的交織拉扯中,彷彿看到了過去與現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實和記憶之間的交織與混淆。看到了我們無法割捨,無法擺脫的記憶。
馬夢馨—《永遠失聯的愛》
可變尺寸、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楊卓
▼
作品說明:本次創作運用現成品材料牀,椅子,衣服等進行改造搭建場景紀念逝去的親人,寄託哀思。
雕塑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過作品觸碰到觀者內心深處,或表達其個人主我感觸、人生態度和情愫。希望把這種情感氛圍帶給受衆,引起觀者的共鳴,並珍惜當下,讓更多的人走進自己的情感世界,感染到每個人。
孟令輝—《一立方》
100cm×100cm×100cm、金屬焊接抽象雕塑
指導教師:楊卓
▼
作品說明:以多樣的分割方式使作品的空間更加豐富,這些空間有規律的結合也使作品具有節奏韻律,使用嚴謹規整的切割焊接方式,使作品呈現出明顯的秩序感,同時通過金屬材料本身的堅硬、理性、沉重等屬性以及後期表面做鏽處理,豐富了作品的視覺效果。
劉露—《BEAR LOAD》
45cm*52cm*120cm、椴木、松木
指導教師:張夢徐
▼
作品說明:斯科特·麥克勞德,在《理解漫畫》一本書中將動畫片和卡通創意產品製作的概念定義爲“一種通過簡單化以使效果得到強化的藝術形式”。卡通人物形象的雕塑因爲外形可愛造型簡單誇張深受很多人的喜歡,作品通過卡通形象和誇張變形的手法,表達孩子被書包壓彎脊樑,負重前行狀態,同時也表現了孩子可愛、活潑、頑皮的一面。
路博同—《Reserve》
300cm*150cm、懸掛高度200cm,尺寸可變、金屬錫
指導教師:張夢徐
▼
作品說明:作品中每件物品對我來說都有着重要的意義,每樣東西都是一個故事,一段回憶。但是物品並不能一直完好保存,因爲材質的原因,物品會被多種因素影響而改變它原有的樣子,但金屬錫的穩定性相對較好,不會輕易改變形態,所以我想用金屬來讓物品以另一種形式保存起來。讓每件物品所承載的故事保存得更加長久。
尹悅悅—《憶》
尺寸::門框:2100mm*1100mm*80mm.軍服:1150mm*670mm*300mm
材質:松木、方鋼
指導教師:張夢徐
▼
作品說明:主要研究作品材料質感表現最完美的感受,將木材與金屬相結合,門框採用工業方鋼爲主體框架,衣物用有紋理的紅松木製作,利用木質材料的雕刻塑造特性以及金屬的細膩、敏感、堅硬來表現出更深層次上的情感感受,準備用兩種材料的獨特質感進行結合,最初用工業方鋼做出門框的框架結構,後來用木材做出紅軍的衣物進行修飾結合,將金屬材質的堅硬和木材質感的溫暖、柔軟進行融合,使其融入創作中所蘊含對黨過往歲月中軍人的精神情感。
翟剛燚—《極》
1.95m*0.34m*1.35m、玻璃鋼
指導教師:孫東宇
▼
作品說明:以太極拳招式組合中其中一式動作與立體主義相結合,表現出其中的生命力和運動感,使其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從而進行傳統文化精神和當代藝術融合的藝術創作。
丁艮龍—《祥·餘》
153cm*110cm*130cm、銅、玻璃鋼
指導教師:孫東宇
▼
作品說明:通過鏤空的形式表現出光影的虛實變化,並在將銅箔燒製、擠壓變形、打磨後與雕塑表面貼合,以此表現海洋中變幻莫測、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以及蝠鱝在海洋中安寧飄逸的狀態,營造出如樹葉般輕盈隨風飄動的意境。
馬豔東—《“行走”的城》
100cm*34cm,120cm*50cm,40cm*20cm、抽象金屬雕塑
指導老師:陳釗
▼
作品說明:《“行走”的城》的創作主要是爲了研究金屬雕塑與城市形態之間的關係以及聯繫,“而城市形態是指一個城市的全面實體組成,或實體環境以及各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和形式。廣義可分爲有形形態和無形形態兩部分。作品主要探究前者城市用地的外部幾何形態。創作採取了城市建築外部幾何形態”,城市房屋的方正,房屋以及外部結構的一些借鑑,以及城市痕跡變化的過程。探究新舊交替的變化,以廢舊金屬爲材料,與城市新舊變化結合,塑造以廢金屬創作的城市雕塑。
鄭德軒—《 明天 》
可變、陶 木
指導老師 朱利文
▼
作品說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生活變的如此的平靜,恍惚間感覺每個人的生活都定格在這裡,以自我生活狀態來反映了當下的情感,當下的期望,記 錄了這非常時期的現實。疫情限制了我們生活中的自由,它也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鄭夢—《家就是城堡》
50cm*50cm*70cm、陶
指導老師:朱利文
▼
作品說明:在作品創作中我選擇了以具象的城堡形體語言形式來表現對“家”的情感。作品用磚塊"築"的方式塑造形體,以陶土爲創作材料,用質樸的語言形式表現。當我在做這件作品的時候,把城堡當成我的一種精神寄託,每當回想起自己對於幼時零碎家庭的記憶,茶餘飯後,歡聲笑語,我想留住這種記憶,也渴望在塑造城堡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安全感。通過對一些建築取樣融合的方式,也能夠讓看者去想象自己理想的“家”的樣子。也希望你的心中永遠有一座城堡能夠在你不安的時候成爲你心靈的港灣。
張舒雅—《嬉鬧》
150*50*30、陶泥,pvc
指導老師:朱利文
▼
作品說明:以我無意中看到的一張圖片,圖片中蝴蝶落在了貓的鼻子上,這一瞬間的平靜,引發了我的思考,平常的時候貓與蝴蝶之間的互動基本都是貓抓蝴蝶,蝴蝶被貓驚得飛走,所以蝴蝶與貓和平共處的場景使人能感受到更深的平靜,引發人的思考與衝動,於是我就想以這個畫面來進行創作,採用陶藝技法來把這一瞬間的平靜保存下來,選取貓的三個姿勢與蝴蝶結合,創作出更多這樣的美好瞬間,將這種瞬間變成永恆。
徐雪桐—《 我想.. 》
55✖35✖33cm、60✖30✖30cm、55✖30✖30cm、樹脂着色
指導老師 郝巍
▼
作品說明:每個個體都擁有着自身的獨特和美麗,在畸形單一審美的浪潮下,人們往往會趨向於他人眼中所謂的“美感”,盲目地改變自己,從而失去了自身的獨特性,失去個性和特點,長此以往社會的審美將呈現趨同化。通過趣味性的表達,將正確對待“容貌焦慮”的理念傳遞給觀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可盲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應當珍惜自身。
張雨萌—《記憶》
①25cm*28.5cm*51.3cm、②49cm*27.5cm*45.7cm、樹脂
指導老師 孫洪勝
▼
作品說明 本次創作選用泥塑材料,運用簡約概括的表現形式。在小女孩天真稚嫩的外表下,將憂傷或快樂的情緒表達出來,利用彩虹的美好與人物的特徵,來代表童年記憶中的美好,傳達出一種孩子渴望抓住美好的一種內心情感表達。
趙靜怡—《雲遊》
60*50*30cm 、70*40*40cm、陶
指導老師:孫洪勝
▼
作品說明:作者嚮往自由如同可以隨意飄遊的雲朵一般,希望可以擺脫社會生活的束縛做自己真正喜歡熱愛的事,然而生活在大的社會環境下,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有太多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的限制,只能在忙裡偷閒的空隙中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現代人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只能在夾縫中喘息,所有人在最開始都滿懷熱忱,最終也是讓生活平了棱角,無法追求自己真實的夢想。作者創作表現不被生活束縛,帶有理想化的作品,人們在雲朵上四處飄搖,可以達到無法到達的心靈淨土,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顧祥如—《百年鐫刻》
47*45*49cm水鎂玉、金箔
指導老師:孫洪勝
▼
作品說明:選遼瀋戰役結束後,1948年10月東北書店出版的《建黨手冊》爲原型,在儘量保留玉石本身美感的前提下,通過獨特的造型表現手法,融入現代元素,將愛黨愛國情懷承載在作品中,把心中對於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
李弛宇—《線》
100cm 90cm 150cm、金屬
指導老師:孫洪勝
▼
作品說明:本次創作的作品是用金屬替代傳統木質建築結構,經過金屬焊接搭建的一組金屬建築,從而表現空間上的虛實,上下前後的層次感,線條排列疏密大小。
樑楠《哈爾濱的冰》
30cm*30cm*60cm、綜合材料
指導教師:郝巍
▼
作品說明:身在外地求學,免不了對家鄉的思念,每次提及家鄉那種迫不及待安利的感覺,都讓自己爲身爲一個哈爾濱人而驕傲,所以本次創作將對家鄉的情感融入作品中,用透明樹脂模仿冰的質感,利用燈光營造出冰雕的感覺。將自己的家鄉文化宣傳,發揚。讓別人感受到哈爾濱文化的魅力。
樑媛媛《 夢馬可棲 》
30cmX40cmX60cm、木頭着色、玻璃鋼着色
指導老師 郝巍
▼
作品說明 :材料上選擇木箱、玻璃鋼翻制的雕塑、免烤軟陶相結合。運用多種材料展示馬雖然在束縛捆綁的狀態下卻努力生長向上的狀態,給觀衆傳達一種面對逆境仍蓬勃不止的生命力。
尹平平—《重塑》
50cm*25cm*50cm石粉粘土
指導老師:張雯羽
▼
作品說明:伴隨着“材料走進科學”在當今美術展覽中綜合材料走進我們的視野,材料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傳統的審美觀念隨之改變。隨着時代的更替,人類對於藝術創作的材料不僅僅侷限在泥土,木材,石材以及金屬材料,這些自然存在的傳統材料。新型材料也在不斷適應藝術領域發展,石粉粘土材料就是其中之一。空間性是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立體雕塑是出於三維空間中最有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本文將重點闡釋石粉粘土在雕塑作品中的作用與表達,將生活中最爲真實卻又用擬人的手法將動物造型雕塑展現在觀者眼前。並結合國內外雕塑家的作品借鑑分析,來產生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張衆《慢慢》
135*40*70cm、樹脂着色
指導老師:孫洪勝
▼
在科技急速發展和文化不斷進步的今天,物質對人性的壓抑與扭曲,以及人們爲生 存而加快的節奏,已經讓“人生”疲憊不堪,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萌生出渴望輕快、 明晰、簡約且生動的生存模式。我的作品以簡約的形式,探究了人物形象和意境美的結 合。並在雕塑中用綜合材料的形式表現出來。竭力追尋極致的意境美。
孫恩—《傑布哈》
40X40X25cm、陶
指導老師: 張雯羽
▼
作品說明:作爲一個生長於內蒙古的人,蒙古族文化對我來說耳熟能詳。那一望無邊的草原,那活躍壯碩的牛羊,那熱情好客的人都在我心裡揮之不去。我對家鄉的文化懷着一種敬畏之情,在大學的學習,更讓我發現了陶瓷藝術與民族文化融會貫通的可能性。民族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我希望通過我這幾年的學習,能夠使蒙古族文化藝術對現代陶藝創作起到一定的啓發,更加促進陶瓷藝術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白慧文—《白裙少女》
指導老師:孫洪勝
30x60x70cm、超輕粘土
▼
作品說明:人物造型陶藝是現在重要的造型表現形式之一,隨着時代的發展人物造型設計的作品也越來越多。這組作品表達了個人對少女的理解並用超輕粘土進行創作出不同神態的少女形象,因爲人物的造型本身就是風格多變的。從一個人的形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基本特質,再加入個人的理解擴大人物特點,加上表情動作生動凸顯人物特徵就可以創作出非常有鮮明特色的人物形象。而“白裙少女”這一作品就是想用自己的作品創作風格手法來展現自己所想少女這一羣體的神態舉止。
劉紹偉—《茶具組合》
尺寸可變、陶
指導拉老師:朱利文
▼
作品說明:手捏成型技法是比較原始的陶瓷成型技法之一,是通過雙手對泥料捏、搓、揉、壓等從而做出理想的陶瓷作品。手捏成型藉助的工具比較少,在與泥接觸的過程中能充分感受泥性。
趙逸清—《愛麗絲》
30cm*60cm*35cm、30cm*60cm*55cm、30cm*60cm*45cm
指導教師:張夢徐
▼
作品說明:通過對不同材料的研究,並結合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個人生活經歷來闡述了雕塑藝術對不同材料的包容性,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希望表達出由一個大孩子爲小孩子所創作,然後不斷打開各個大孩子的內心。使人們相信童話,童話是給人類帶來快樂的東西。作者一直很喜歡迪士尼那樣的城堡,非常想建一座那樣的城堡,可以將自己的幻想全部注入進去。通過作品告訴參觀者每個人都是愛麗絲,不必在意世俗的眼光,你也可以像童話世界的“愛麗絲”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認識更多的朋友,在自己的世界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