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和高管出手護盤了

一週之內,A股中被摘牌的房企名單又被拉長了。

多了一些熟悉的老面孔:曾經的千億房企藍光發展、兩千億房企陽光城等,都站上了天台,接受資本的優勝劣汰。

只是它們身上的鉅額債務,不能隨着殼一同消失在市場中,並且,退市還帶來了自身信用的崩塌、債務重組中談判籌碼變少。

復生的希望,更渺茫了。

有的房企意識到這一點,紛紛用上大股東高管增持、置入母公司優質資產等手法花式保殼。

自家人的慷慨解囊讓業界感動,但不一定能感動資本市場。

“殼”的上市地位,主要功能在於融資。

上述退市的房企,多數在2021年已經爆發流動性危機,由於債務持續違約,虧損擴大,步入ST行列已有一年以上。

內外融資能力早已被削弱。

哪怕是去年“三支箭”暖風拂過,無論是債券融資、還是增發配股等方向,都難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當時市場的觀點普遍是:未出險、相對穩健的房企更有機會率先獲得融資支持,以解決其短期融資性現金流問題。

這些更早掉進深淵的房企,只能通過賣資產、銷售回款來填補流動性窟窿,但都是杯水車薪。

*ST陽光城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公司逾期未償債務的本金已超過600億元,擔保總計金額達到了711億元,超過母公司淨資產的100%。

再看*ST藍光,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淨資產已跌至-238.7億元,而光是短期有息負債就達到504.57億元。

淪落到資不抵債的境地,最終還是被資本市場用腳投票。

借用一位房企人士的話來說,退市就是走個過場,留在資本市場的實際意義不大了。

“至少不用整天擔憂股價波動,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運營和重組事項上。”

但房企不能忽略的一點是,退市後庭外債務重組會變得更棘手。

首先,不少房企的庭外債務重組協議中,“債轉股”是主流方案。

按照退市流程,公司股票將從主板退到三板,進行定期小額流通交易,但一般到了這個階段,股價就值幾毛錢,資產沒保障,很多債權人不願意接受這種非流通股。

因此,債權人會投向現金、債券置換、展期等選項,標普認爲,若房企動用現金來支持股價以避免退市,那麼其可用於償債的可用現金或會減少。

另一方面,退市也打擊了房企的信用資質,這時想要引入戰投,進行市場化的重組並非易事。

股東這一方也容易失去耐心。標普提到,退市導致創始股東所持的股權價值縮水,部分股東或對庭外重組的積極性下降,要求庭內重整。

但庭內重整是個大工程,程序限制嚴格、耗時長,大部分房企可能會在繁瑣的程序中消耗過多,也無暇顧及恢復經營。

最終的命運便可能是:失去重整價值滑向破產清算。

同樣是“披星戴帽”的房企,*ST泛海控股打算死磕到底,公開向投資者表示“沒有退市計劃”。

5月初,當泛海股票收盤價連續13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時,泛海控股董事長欒先舟和總裁劉國升等董監高率先護盤,多次頂格增持泛海股票。

另外,控股股東中國泛海還計劃三個月增持金額4000萬元至8000萬元,一致行動人華馨資本、通海置業合計增持金額爲2500萬至5000萬元。

一通高額增持刺激之下,泛海股價終於重回1元/股的警戒線以上。

盧志強鬆了一口氣,只有先穩住股價,才能順利啓動重整,後者是公司“保殼摘帽”的根本。

泛海之外,ST世茂、金科股份、榮盛發展、ST宋都曾嘗試用增持手段托住股價。

像榮盛發展,前不久剛擬定增募資30億元補血,如果淪到退市局面,融資只會更加不確定。

於是,榮盛發展加大油門,向母公司要來了熱門的新能源業務進行資產重組,由此手動進入停牌模式,延緩了股價下跌。

停牌後,榮盛發展又馬不停蹄宣佈了股東增持計劃。計劃中,榮盛發展的董監高擬增持金額合計不低於7565萬元,且不超過12050萬元。

一套組合拳下來,復牌後的榮盛發展連收5個漲停板。

但更多時候,增持更像是“治標不治本”的止痛藥。

5月增持後,泛海收穫了片刻安寧。可到了6月,公司股價又開始自由落體,連續多日跌破1元大關。

大家心裡都明白,只有趕緊減輕負債、改善盈利能力,才能真正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