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終極理想:去科考團休年假

不久之前,戶外界的頂流還是精緻露營、山野徒步和公路騎行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新中產們已經迅速找到了更新奇的選擇——跟着科考團出門旅行。

不同於傳統戶外旅行,科考旅行團往往有自己的考察主題,無論是當地生態考察還是非遺文化線路,科考團的知識濃度幾乎能讓坐慣了格子間的打工人“夢迴高三”。

除此以外,科考團吃得好住得好,還不需要和隱藏消費鬥智鬥勇,領隊的也都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圖/《西出玉門》)

日常生活中遙不可及的“探險家”們就站在自己身邊,從路邊樹木的生長規律講到當地特色的人文景觀,最頂配的深度遊也莫過於此了吧?

以科考的名義短暫逃離人類社會,成爲了精神疲倦的打工人人生願望清單上優先級最高的項目。

旅行的盡頭,是“學習”

對追求自由的新中產來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走馬觀花的欣賞顯然不夠滿足年輕人對旅行的需求,從沿途的一草一木中獲得知識的滋養,或許更能讓珍貴的假期不虛此行。

今年秋天,處於辭職後空窗期的德米安花了39800元報名參加了一個8天7晚、到肯尼亞考察野生動物大遷徙的科考團。

科考團會根據動物遷徙的自然規律,安排在幾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科考行程。(圖/受訪者供圖)

落地肯尼亞的當天下午,一行人就直奔內羅畢的國家博物館。來自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的隨隊指導老師帶着大家逛了一整個下午,並對每個展館中的動物標本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十幾個小時沒怎麼睡着覺,剛下機就開始“學習”,德米安和其他團員們都有些吃不消。有成員提議將行程安排得更休閒一些,領隊卻嚴肅地表示:“參加科考團是來軍訓的。”如果成員期待休閒打卡的旅程,現在就可以退團。

“那時我才真的感受到我是來參加科考的。”德米安說。而在往後的旅程中,科考知識的強度只增不減。

比如說,每個團員都有一本400多頁的《東非野生動物手冊》,它是整個科考旅程中的重要參考書。第一天晚上開會,老師就帶着大家從頭到尾劃了一遍重點。

德米安所在的科考團在草原上偶遇了書本的編輯之一。(圖/受訪者供圖)

要是在路上遇到書上出現過的動物,老師會第一時間讓車隊停車喊大家拍照,讓大家把書翻到相應位置,並通過車上的對講機向整個車隊介紹動物的綱目科屬種和相應習性。

遇到離羣行走的大象,老師則向大家解說,年輕的公象成年之後,會有一天突然離開這個象羣,和另外一羣公象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再重新回到象羣之中。

“就好像叛逆期的孩子一樣。”德米安對這個發現感到非常驚喜。和動物專家一同出行,每一次的講解都在開拓自己知識的邊界。

科考團住的酒店也在自然保護區內,老師會帶着團員們尋找窗外樹上夜晚出來覓食的嬰猴。(圖/受訪者供圖)

報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科考團之前,小王很擔心科考團是枯燥無趣的“成人研學”。但當她真正走到自然中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內心自然而然地生出了對知識的無限渴求。

在中科院老師的講解中,每一株草長在那裡都有自己的原因,沒見過的昆蟲能在空中劃出優美的曲線。越是瞭解,小王越能感受到自己以前的“無知”。

晚上,老師還會引導着大家在草原上拉起一塊大白布,打着聚光燈吸引草原上的各種昆蟲。本身害怕昆蟲的小王,在那一刻內心突然涌起了對昆蟲的好奇。

“當蝴蝶、飛蛾、瓢蟲、蟋蟀同時在幕布邊聚集時,我感覺到自己似乎同時在與成千上萬個生命對話。”小王說,這是在她過往多次旅行過程中從未感受過的體驗。

“闖入另一種生物的領域”

常年在都市樓宇森林中生活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做規則的動物。日復一日地過着兩點一線生活的他們,偶爾也想要去遠離人類的地方治癒自己。

德米安和其他團員們。(圖/受訪者供圖)

德米安參與的科考團中,團員們大多是20-40歲的一線城市打工人,以女性居多。有趣的是,許多人入團的理由都與“辭職”有關。

已辭職的團友將這次遠離人類的科考活動當作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而更多的年輕團友,則希望在此次旅程之後做出換工作、換城市的重大抉擇。

大家都帶着都市中的種種困頓來到野外,希望在收不到信號的非洲大草原上,驅散久久縈繞心頭的陰霾。

最令德米安感到治癒的,是在路邊看象羣排隊吃草。“我們坐在車上,大象就在窗邊吃草、喝水,我甚至能非常清晰地聽到它們用象鼻從地上把草拔起來、窸窸窣窣的聲音。”

遇到溫和的大型動物,團員們可以下車安靜地和它們合影。(圖/受訪者供圖)

和動物的距離無限接近的時候,大家都是沉默而安靜的。就算是看到十分稀有的、難以遇見的花豹,大家也會壓抑住自己興奮的聲音,儘量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打擾。

在興奮與安靜之間,德米安感到自己似乎闖入了另一種生物的領域:“在這裡,動物是世界的主人,而我們人類纔是不合時宜的外來者。”

今年10月,24歲的小吳花了15000元參與了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考察科考團。在7天6晚的時間裡,科考團沿着克里雅河的邊緣一路深入沙漠,在胡楊林與老河牀的陪伴下,探索克裡雅河流域早期人類活動的場所。

沙漠的邊緣,是一片很大的胡楊林。(圖/受訪者供圖)

小吳本身就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川藏自駕、徒步旅行都是她的興趣所在。但在沙漠中央,她第一次看到了“月出”。

那天傍晚天色漸暗時,團員們突然發現沙漠盡頭出現了一個黃黃的東西。起初大家還以爲是遠處的車燈,但隨着光亮慢慢爬高,小吳才意識到那是一輪龐大的月亮。

團員們驚訝過後,忙去拿相機記錄這個難得的畫面,“但月亮慢慢升起時給人帶來的震撼感,是相機無法拍出來的。”小吳感慨道。

事實上,科考團不僅可以帶領團員們走入自然的隱秘角落,也能讓年輕人們見識未曾想象過的人文景象。

在沙漠邊緣的村莊,小吳第一次看到了makuchi(當地人常吃的一種牛肉洋蔥餡餅)的製作流程。麪糰在沙子中被燙熟,被遞到自己手上,再混着沙子吃下,這一切都讓小吳感到十分新奇。

當地人正在製作makuchi。(圖/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團員們還觀看了村民們每天早上都會進行的升旗儀式。“雖然和村民們語言不通,但當整個村子的人都聚在廣場上,升國旗唱國歌時,還是覺得非常感動和震撼。”

科考體驗,不只是旅行

科考團的新奇體驗,讓逃不開都市生活的年輕人豔羨不已。但當科考團旅行在社交媒體上加速傳播,人們開始對動輒上萬的科考團收費提出質疑。

和自由行相比,科考團旅費的確不便宜,但參與科考團的年輕人有自己的考量:自己工作多年,攢的錢都不夠在一線城市買個衛生間,而花幾萬塊錢參與科考團所獲得的體驗感,卻與買到1平米房子的幸福感基本相當。

愛好自由行的小吳,是因爲科考團的專業性而果斷報名的。

“9輛越野車組成車隊,每輛車都配有司機,帶隊老師是科考界大拿和動植物專家,甚至有隨隊攝影師和廚師,在沙漠腹地都能吃到魚和新鮮蔬菜。”

有專業人士在場,遇到陷車時,比起險境也更像是一種體驗。(圖/受訪者供圖)

和需要自己做攻略、找路線,甚至親歷親爲開車的自由行相比,科考團的吃住行都是頂配,還有專業的後勤保障,安全感拉滿。

再者,與其說是旅行,科考團帶來的體驗更接近“探險”。小吳的科考行程中包括了沙漠腹地中不對遊客開放的遺址。科考團向政府部門報備後,當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便可以帶領科考團徒步進入。

“這種地方我自己去可能有生命危險,但參加科考團不僅有安全保障,還能帶着我們真正深入‘無人之境’。”小吳說。

在帶隊老師們的講解下,乾枯的河牀兩岸,是河牀下沉、板塊提升的痕跡;路邊的土堆不只是土堆,而是數千年沉澱下來的歷史變遷。

小吳一行人在沙漠腹地露營。(圖/受訪者供圖)

報名參加科考團的年輕人本想單純通過旅行換個心情,最後卻真的被旅伴的熱情感染,完全沉浸在對自然和人文的觀賞之中。

德米安也表示,如果不是參加了科考團,自己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因爲看到動物而激動得手舞足蹈。

普通旅行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拍些個人照片,但整個行程走下來,科考團成員手中的相機幾乎不會對着自己。

就算是本身對動物興趣不算高的她,也會被同伴們對動物的熱情感染,純粹地沉浸在對自然的驚奇當中。

“同頻的旅伴對旅行體驗來說非常重要。”德米安說,“大家都默契地不去提城市中發生的事情,在這裡,我們只是一羣會爲看到一隻黑犀牛而歡呼的人。”

科考團在沙漠中燃起篝火。(圖/受訪者供圖)

旅程的最後,每個科考團都會舉辦一次篝火晚會,那時,所有和城市有關的情緒都會和火焰一同翻涌。

有人哭着向旅伴們講述自己從小對乞力馬扎羅山下、落日餘暉中成羣大象的嚮往,有人感慨着這是因工作原因最後一次出國旅行,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着,不捨得回到現實。

(圖/網頁截圖)

就如小吳所說,不同年齡、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因爲對自然的好奇相聚,只爲在沙漠中心看一輪明月緩緩升起,這是她這輩子都難以復刻的體驗。

被困在工位和生活瑣事中的年輕人努力攢錢參與科考團,也只是希望短暫地做一場逃離現實、成爲冒險家的夢而已。

撰稿 牧 羊編輯 草莓脆校對 楊 潮排版 餘俐伶封面《西出玉門》頭圖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