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印度當中國的謬誤

(圖/達志影像)

時序進入8月,我們突然看見印度外貿總局宣佈,爲了推動印度本土的製造業發展,決定限制部分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伺服器等電子設備進口,這在臺灣科技業再次捲起了千層雪。大家纔剛從印度以「逃稅」爲由重罰中國小米的惡夢裡驚醒,沒想到印度政府變本加厲,這次把矛頭指向了中國製造的PC產品,這當然讓佈局中國的臺灣相關廠商嚇出了一身冷汗。

印度政策的改弦易轍真的讓人猝不及防,曾經的電動車補貼也是說變就變,外資在資訊落後的情況下個個如驚弓之鳥。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印度?印度到底可不可能成爲第二個中國?

其實印度劍指PC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過去印度就已經持續通過提高對於包括智慧手機、PC等各類整機產品的進口關稅,來迫使大家選擇進口零部件到印度當地進行組裝製造。今年則再加碼通過激勵政策來吸引海外大廠在印度投資。這種「胡蘿蔔+大棒」的策略一度奏效,短短數年就成功建立起完整的智慧型手機產業鏈。不過,相比之下,印度的PC產業始終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印度政府直接限制了進口,這樣的變化對熟悉國際商業運作的企業來說匪夷所思,但對了解印度思維的人來說則早已見怪不怪。

我爲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很多人習慣用看中國的方式看待再過來的印度,認爲風水輪流轉,天時地利人和怎麼轉好像也該輪到印度了。確實,剛剛超過中國成爲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由她引領的第三世界就開始冒出了頭來,政治強人莫迪在全球不停穿梭,招商引資動作不斷。「印度崛起」被他打造得彷彿就是疫情過後最亮眼的一道光芒。

作爲一個人口年輕化的大國,對於希望在中國以外分散風險的跨國企業來說,印度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熱衷於投資印度的投資人包括了特斯拉和SpaceX的執行長馬斯克及科技巨頭Apple,就連新興市場傳奇投資人Mark Mobius也將印度吹捧爲「真正的未來」。

但對於懷抱新南向,甚至想前往印度發展的臺灣企業而言,印度絕對是一個看着可口,卻不容易入口的市場。印度一方面需要外國投資,但內心深處更希望自力更生。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心情如果有序的推動還有機會,但印度人內心深處的唯我獨尊卻常常會讓情況變得複雜難測。

印度最近不斷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印度供應商已開始讓跨國企業裹足不前。另外,印度的進口關稅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2021年印度的簡單平均進口關稅達到18.3%,遠高於美國的3.4%。

最後,衆所周知,印度的官僚主義和繁文縟節最是臭名昭著。印度各邦聯的權力比美國各州更大更復雜,光是跑個流程就可以把你逼瘋。最難也最根深蒂固的難題則是現在的印度產業大亨在各個領域盤根錯節的巨大勢力。更厲害的是,印度企業家知道怎麼說服你跟他們合作,知道怎麼軟磨硬泡搞定你,知道怎麼用MOU讓你上勾,但最後待宰的羔羊一定是你。

總而言之,錯把印度當中國,肯定將來的吃虧在眼前。首先,那麼多人把印度比喻成「外資的墳場」,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一個印度裔朋友就志得意滿地告訴我:印度企業家的商場哲學是「佔別人的便宜,坑別人的錢,才能顯現自己的能力出衆。」印度政府的管理哲學更是「印度賺錢印度花,別想一分帶回家。」這聽起來或許讓你莞爾一笑,但如果你不幸成了當事人,那最後滿肚子苦水的肯定就是你。(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