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嘴脣5變化看出身體狀態!鮮紅色不代表健康

嘴脣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脣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示意圖/Shutterstock)

現代人最在意的是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爲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脣色」,到底不同脣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

●脾胃機能好壞 往往表徵會顯現在脣口周圍

中醫師吳宛容表示,中醫臟腑理論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脣」,脾胃機能好壞往往表徵會顯現在脣口周圍,《靈樞.脈度篇》:「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脾胃功能正常則舌頭感官能識別五穀的味道,因此脾胃機能失調會影響味覺或唾腺的分泌。

典籍中提到脾虛者易覺得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溼熱則易感到嘴中有黏甜及膩的感受,脾陽虛者,其唾液分泌也多,脾陰虛者,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的許多徵象皆起源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機能,透過脣色的表現可以提供中醫辨證身體健康哪裡出了問題。

●脣色及外觀起變化 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吳宛容解釋,嘴脣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脣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健康的嘴脣樣貌呈現透亮微紅,色澤均勻,上下脣顏色差距不大,表面潤澤且有光澤亮度,脣肉飽滿而不腫脹,不會過度乾燥龜裂。以下將脣色歸類爲幾大類型,並進一步加以分析:

●脣色淡白而蒼

脣色淡最直接顯現的有脾氣虛無法布達血氣於脣、血虛造成無材料養分供給於脣,因此,現代人不正常飲食、不健康節食減重、病理性的貧血等都會造成脣色白淡。

常見養生中藥可以調理脾氣虛的有黃耆、黨蔘、白朮、甘草等,中醫師也會透過常見方劑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歸脾湯等健脾養血來改善脣色蒼白的症狀表現。

常見保養穴位有足三裡穴、中脘穴、神闕穴,每日透過深按足三裡穴10至15分鐘,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谷運化,新生氣血,脣色就會慢慢因爲氣血充足後轉爲紅潤樣貌。

●脣色鮮紅

脣色紅赤主熱症,中醫將熱症分爲實熱及虛熱,又利用臟腑辯證將熱症源頭歸類爲不同臟腑形成,源頭臟腑形成熱症火氣之後可能會往腸胃系統蔓延,甚至影響全身,火氣透過腸胃系統傳導至舌及脣口就會顯現於脣色而表現紅赤狀態,

中醫會根據不同臟腑用藥給予清熱藥物並且反佐使用一些藥物來平衡,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當身體有熱症時,民間常用青草茶、苦茶、椰子水或甘蔗汁等來清熱,短期飲用可以達到解熱生津效果,但應避免長期使用,寒涼茶飲久服仍會傷及脾胃,過度飲用寒涼類茶飲轉成虛症也可能轉爲產生虛熱,建議尋求中醫師辯證處理給藥較爲合適。

火熱型脣色的人平常需適量多飲水,每週1至3次足量有氧運動,透過運動流汗幫忙代謝體內累積的火氣。

●脣色青紫暗

脣色暗青屬寒症,中醫典籍描述的寒症爲因陽虛、氣虛或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不通,因不通導致局部血流循環效率不佳都歸類爲寒症範疇。

食物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溫通效果的來對應脣色青紫症狀,如姜、蒜、洋蔥、茴香、胡椒或香料等,適量加入食物中烹調輔助食物改變寒熱調性,藥物使用上常見肉桂、附子、乾薑等溫陽藥,丹蔘、赤芍、當歸等活血養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循環。

日常保養可以透過溫水足浴或丹田灸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來達到保健溫通效果。

●脣表面乾燥龜裂

脣燥主津少陰虛,津液不足可以分成脾不生津及肝腎陰虛兩個層次,中醫使用滋陰潤燥藥物幫助生津存陰,常見使用方劑包含沙蔘麥冬湯、甘露飲、六味地黃丸等,常見藥物如麥門冬、玉竹、生地、玄蔘等藥物需要良好脾胃機能支撐。

透過脾胃運化能力可以將藥性及飲食中所含津液轉化成身體能存下來及使用於細胞及黏膜表層所用。平日保養除了在皮膚黏膜適當使用乳液保溼外,飲食避免多食油炸及難消化食物,保持脾胃機能運化順利。

經由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谷運化,新生氣血津液,幫助皮膚黏膜新生。

●脣泡疹

脣周圍泡疹屬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病毒侵襲,中醫調理透過臟腑辯證、陰陽平衡用藥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宣透降低局部發炎反應,局部炎症緩解後,平補平瀉一邊穩定免疫系統一邊加強身體代謝,以利加速排出身體與病毒作戰後的病理產物,最後迴歸到核心透過調整體質來強化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及穩定度。

平日保健需注意勿過度熬夜、適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泄壓力方式及健康低油低糖飲食,每日按壓合谷穴、足三裡穴、太沖穴10至15分鐘,或透過鍼灸、艾灸、丹田灸等方式,有效強化免疫系統,減低外來病毒侵襲感染。

文章來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