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購看風向:1298只基金惹偏愛 中信證券資管大幅清倉旗下基金丨基金年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曾明確提出,要加快投資端改革,引導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力度。2023下半年以來,基於主體責任、市場研判、營銷策略等多方位考量,公募行業掀起“自購潮”,以真金白銀提振投資者信心。

根據2023年年報披露的信息,全市場獲基金公司自購的產品數量,從去年二季度的1070只增加到了四季度末的1298只(不同份額獨立計算,下同)。

進一步來看,上述1298只基金平均被管理人持有份額的數量爲1121萬份,605只主動權益類基金被基金管理人持有份額在1000萬份以上,95只在3000萬份以上,12只在1億份以上。

比起與產品的絕對收益掛鉤,基金公司對自家產品申購和贖回的行爲,更多來自一種面向未來的“信念感”,背後與基金下一步投資策略的明確性、公司對產品矩陣的佈局意願等都不無關係。

在基金經理個人層面,大部分知名基金經理保持了對在管產品自持份額的穩定。多位百億基金經理依然在2023年重倉了自己旗下產品,自購金額均超過100萬份。但從年報數據中,也同樣能看到部分頂流基金經理在去年對在管產品喜好的差異或偏轉。

獲管理人自購基金增超200只

從絕對份額的變化來看,2023下半年管理人新增自購份額數量最多的基金是交銀瑞元三年定開C,該基金去年10月27日成立之初,便獲得了基金公司1億份的自購。

剔除2023年下半年新成立的基金後,國泰價值遠見C憑藉區間內被基金公司追加的5100萬份份額,位列自購份額增量榜首。此前,公司對同基金的A份額同樣自購了5100萬份。

366只基金則在2023年中已有增持的情況下,於下半年又獲得了管理人自購。

泓德泓信新增自購份額數量最多,從二季度的1160.91萬份增長至3535.3088萬份。

泓德泓信是一隻中盤風格的量化投資基金。成立於2016年,截至2023年末的總規模爲4.15億元。去年年內,基金收益率爲-7.12%,未能跑贏同期業績比較基準-3.57%的收益率。不過記者注意到,較大的波動主要發生在一季度,如果僅統計後三個季度,基金在區間內的跌幅僅爲1.9%。

在經歷了2022年的規模縮水後,泓德泓信去年四個季度的份額及規模又重新出現了同比增長。在覆盤投資思路時,基金經理在年報中提到:“二季度開始,我們使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構建量化選股模型,挖掘更多量價特徵和基本面因子中隱含的Alpha信息,並取得了較好效果。”

獲增持份額靠前的也有多隻量化類公募基金,如國泰君安量化選股、東方量化多策略、廣發量化多因子等,去年下半年新增的管理人自購量都在2000萬份以上。

從管理人自購份額佔比來看,統計顯示,2023年基金公司平均自購份額佔基金總份額的比例爲17%。64只基金自購佔比在80%以上,其中國聯安智能製造C、國泰君安消費機遇,景順長城價值發現A2/A3四隻基金機構自購比例爲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金公司自持接近100%的基金中,國泰君安資管旗下多隻產品集中“刷屏”。

這些基金大多在2023年成立,如國泰君安遠見價值、國泰君安價值精選、國泰君安高端裝備、國泰君安品質生活、國泰君安新材料等,均爲發起式基金。

2023年,國君資管曾在接受公開採訪時表示,公司集中在下半年佈局發起式基金的原因,在於“看好相應產品未來市場發展空間或者相關投資機會,希望能以自有基金進行種子佈局”。

相比獲得自有資金增持的基金數量,被管理人贖回的產品比例則在市場中相對較小。統計顯示,在去年下半年,僅有107只基金獲得的管理人自購份額環比有所縮水,不過仍有33只基金被公司拋售的份額超過1000萬份。

其中,2023下半年被管理人拋售了最多份額的主動權益基金是天弘港股通精選。該基金截至去年年末的最新規模爲4.4億元。在2023年年中時,天弘基金自持份額爲2.55億份,但這一數字在年末發生“腰斬”、降至1.15億份,佔基金總份額比例也因此從3.34%下降至1.71%。

有業內人士推測,天弘基金將固有資金從天弘港股通精選中的“撤離”,一定程度受到該產品在上半年大幅回撤的影響。數據顯示,天弘港股通精選2023年全年下跌26.9%,同期業績基準-9.02%。從持倉來看,該基金長期核心投資於消費股,直到去年下半年,基金經理將重倉方向部分調向了房地產和金融股,才讓下半年跌幅收窄至5%左右。

“多數的順週期類資產,包括大消費板塊在去年的表現是差強人意的。”在年報中,天弘港股通精選基金經理劉國江坦言,“居民的消費傾向趨於保守,更願意增加個人儲蓄,去應對不確定性,而在消費上更加追求性價比,物價維持低迷。我們結合當下消費力持續疲弱和部分公司面臨一定的經營壓力,對預期相對飽滿的公司進行了倉位上的調減。”

不過記者注意到,劉國江本人當前依然對該基金保持着100萬份以上的持有。

此外,被管理人“清倉”份額最大的基金大多來自中信證券資管。

去年年中,公司持有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年持有A份額5765.35萬份,不過在2023年報中這一數字已被完全清零,出清額度緊隨天弘港股通精選之後。

同樣在下半年被公司清倉的,還有中信證券紅利價值一年持有,中信證券卓越成長兩年持有,中信證券臻選價值成長,中信證券穩健回報等。從年報披露來看,上述基金大多重倉了消費、醫療板塊。

基金經理自持相對穩定

除基金公司自有資金的自購外,許多知名基金經理在2023年對在管基金的申贖動向也隨年報浮出水面。

從資金佈局來看,不少知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依然對自己全部在管產品都保持了較高的配置。據不完全統計,張坤、丘棟榮、蕭楠等百億基金經理,在2023年都重倉了自己旗下所有產品,即對每隻在管基金自購份額皆超過100萬份。

另一些基金經理則“輕重有別”。例如葛蘭對旗下的產品也都有申購,但每隻產品的資金配置規模不一。截至2023年末,她分別持有中歐醫療創新、中歐醫療健康混合、中歐瑾和等在管基金各50-100萬份,持有中歐明睿新起點混合的份額則在10萬至50萬份之間,還有一些基金的持有份額則僅爲0-10萬份。

目前管理6只基金的劉格崧,截至2023年末則自購了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廣發雙擎升級、廣發創新升級和廣發科技先鋒4只產品,其中前三隻產品的自購份額都在100萬份以上,對廣發科技先鋒的自購份額不到10萬份,而對廣發小盤成長和廣發多元新興則沒有持有任何份額。

整體來看,去年年內百億級權益基金經理的申贖也較爲穩定。

不久前因出現信披失誤而緊急更正年報的富國天惠精選成長,是其基金經理朱少醒現存唯一在管的基金。數據顯示,2023年中報時,朱少醒自購該基金份額爲10-50萬份,更正後的其2023年末的自購份額仍爲10-50萬份。

不過相比於朱少醒自持份額的按兵不動,自購持有限制期僅有半年的公司內部普通員工,則在下半年先一步撤離了這隻基金。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富國基金所有從業人員持有富國天惠精選成長的份額爲1246萬份,環比23年中少了107萬份。從回報率來看,富國天惠精選成長2023年下半年跌了-13.43%,跑輸業績比較基準3.83%。

當然,也有明星基金經理在2023年調整了旗下基金自購份額的配置。

例如在2023下半年,鮑無可清倉了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作爲該基金的基金經理,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鮑無可自購該基金的數量爲50-100萬份,而在當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然歸零。當年基金實現的回報率高達16.3%,跑贏業績基準超26%。

與此同時,另一隻同樣由其管理的基金——景順長城價值邊際,則被鮑無可增持。其持有份額從去年下半年的50-100萬份,提高至年末的100萬份之上。

這一調整同樣在景順長城的另一位基金經理劉彥春身上覆現。

對比2023年中的持有份額數據,去年下半年劉彥春在自購了10-50萬份的景順長城鼎益A的同時,贖回了超50萬份先前持有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使後者從年中的100萬份以上變爲了年末的10-50萬份。

轉手原因何在?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去年的收益曲線,還是最新前十大重倉股的標的,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和景順長城價值邊際之間、以及景順長城新興成長和景順長城鼎益之間都十分相似。

不過有公募投研人士告訴記者,有時基金經理在不同在管產品間調整自持份額的操作,並不一定是爲了要抓風格、分散收益來源等,可能只是希望對不同產品之間的份額持有規模看起來相對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