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國到新竹─33觀音巡禮展 文化局展出
新竹市文化局三樓文化櫥窗即日起展出「從西國到新竹─三十三觀音巡禮」資料展,內容包括分佈在十八尖山的三十三觀音巡禮緣起、復興及靈場發展過程等。文史老師張德南的公子張允中並親赴日本瑞嚴寺,拍攝三十三觀音,讓兩地觀音陳列比較展出;此外,還展出日本泉涌寺楊貴妃觀音朱印及世界文化遺產中尊寺的金色堂朱印等,資料豐富,圖文並茂,展期至3月31日止,歡迎民衆踊躍前來觀賞。
西國巡禮是本尊崇拜與原創靈場,具歷史性、本源性,爲移居的日人從各地佛寺捐募石佛建構、維繫傳統依賴的資源,滿足了與原鄉的認同,遂成爲全國靈場巡禮中最好的選擇。在臺的觀音靈場有臺北(觀音山1926,中正山1931)、基隆(月眉山1928)、宜蘭(由南方澳南北發展1928)、新竹(十八尖山1929)等地。
文化局表示,新竹十八尖山地區的觀音石佛是臺灣目前原地保存石佛(野佛)數量最多、最佳的稀有性文物,是外來殘存的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藝術及相關學術研究是值得珍視的。新西國巡禮是複製靈場,在臺日人利用日本獨特的巡禮教活動凝聚移民內部間的歧異,並藉此與日本原鄉認同連結,將莊嚴的朝拜與世俗的旅遊經由石佛參拜,做了成功的相互轉化與融合。
文化局表示,清代十八尖山是官山義冢,清冢之後,1924年在十八尖山建遊覽公園,1928年新竹街役場正式劃爲「全島唯一的森林公園」。1929年向山口縣德山市訂製花崗岩造,經費用2300圓,石佛爲淺浮雕、基座粗糙,僅有番號無本尊名字,發起人、起造者均無臺灣信徒。後來在「聖戰」與「復國」衝擊下,十八尖山成封閉之地。直至60年代(1963)後開放後抗日情懷的「關注」,1977年自由車場修建,都對三十三觀音造成不同層次的傷害,現在僅存二十五尊。
今年適逢新竹開墾300年之際,特別舉辦「從西國到新竹─三十三觀音巡禮展」, 清楚標示出每尊觀音石佛目前所在位置,藉由詳盡的圖文解說,讓市民認識十八尖山的觀音石佛曆史背景,並給予文化保存方面應有的地位及尊重,歡迎民衆按圖索驥,來趟十八尖山觀音巡禮。相關訊息請上新竹市文化局網站搜尋,洽詢專線03-5425079、或撥打1999市民服務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