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價權數看通膨
從物價權數看通膨圖╱本報資料照片
各時期CPI的權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訪查食、衣、住、行、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等七大類、370個項目羣的零售價格,加權平均而得,每五年改版一次。消費支出高的項目,其權數高,消費支出少的項目,其權數低,例如蔬菜1.4%、水果2.0%、麪包0.5%、在外點用咖啡0.7%,速食麪0.08%,合計食物類的權數24.3%。
■權數(weights)的概念像大學修課的「學分」,學分高的科目考得好,有助於提高總平均分數,而學分較低的科目,對總成績的影響相對較弱,把這概念平移至消費者物價指數,過去食物類權數44%,對通膨率有極大的影響力,如今降至24%,其影響力自然弱很多。
隨着原油上漲,農工原料行情走高,加以美國通膨率連續五個月超過5%,通膨似有山雨欲來之勢,甚至有人認爲1974~1980年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也將捲土重來,然而真是如此嗎?
通膨率指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一般而言,上漲率談的是年增率,也就是12個月來的漲幅,因此只有明白CPI的結構,才能研判通膨會否如外界所說的這麼嚴重。
自1974年到2021年,不論美、歐或臺灣的經濟環境皆已改變,不只是生產、出口改變,連消費結構也大幅變化,隨着所得提高,人們食物支出的比例逐年下滑,而用在教育、娛樂、醫藥的消費比例則愈來愈高。
以臺灣爲例,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國人每年消費支出裡有44%是花在食物上,教養娛樂只佔9%,隨着所得提高,如今食物支出比例降至24%,教養娛樂卻升至14%,至於醫藥保健、隨身用品、理容、美容等雜項支出比例,這一期間更由11%倍增至21%。
消費結構變化牽動通膨
消費結構的變化,會改變消費者物價的權數,進而牽動通膨率的張弛,1974年我國消費者物價裡的食物類權數高達44%,這個權數註定了物價狂漲的命運,何以這麼說?因爲食物天天得買,是購買頻度最高的項目,當近半數的消費都落在天天上漲的恐慌預期裡,通膨豈能不失控?
雖然導致1974年通膨的原因是原油,然而讓臺灣陷入恐慌的卻是食物,由於害怕糧食上漲,家家戶戶搶購食物,在恐慌預期推波助瀾下,這一年食物類價格狂漲57%,通膨率應聲飆至47%,兩者漲勢如響斯應,年初花100元買到的東西,年底得花147元纔買得到,通膨之嚴重不言可喻,拿今日令大家引以爲憂的3%、5%通膨率與之相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近日國際農工原料、原油飆漲,確實推升了通膨壓力,然而,這並不代表通膨或停滯通膨會捲土重來,因爲四十年來全球經濟環境已經改變,除了自由貿易、全球化生產更上層樓,消費者物價的權數也已改頭換面。
以臺灣而言,那個最容易召來通膨預期的食物類,如今權數已降至24%,幾乎是當年的一半,至於美國、歐盟更降至16%,這一權數的變化,大大紓緩了通膨的預期。
消費電子資訊化 助穩物價
另一方面,電腦、軟體、電子產品等教養娛樂類,以及手機等通訊類產品,十多年來消費加速擴張,其權數與日俱升,惟其價格隨着技術進步、全球化生產反而逐年下滑,消費的電子資訊化趨勢,於收歛物價,緩和通膨也帶來極大的穩定作用。
總的來說,隨着消費者物價權數的變化,加以自由貿易、全球化生產已成不可逆之勢,未來物價容或會因爲政治干擾、投機炒作而波動,惟驚天動地的通膨已然不可能重現,…除非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