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萬戶”到“四代宅” 對“好房子”的追求遠未終結
2024年4月11日,當我站在上海楊浦區一片被拆除的老舊居民樓廢墟前,我突然迫切地想了解7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過的事。
採訪結束後,我打開電腦,輸入了關鍵詞“上海兩萬戶”,在一行行文字中,我的思緒也飄回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解放前,上海普通人的住房環境極差,很多人住在棚戶簡屋裡,俗稱“滾地龍”“鴿子棚”,漏風又漏雨。更可怕的是整體環境,那時候許多居民聚居區是沒有地下溝管等排水設備的,到處都是露天臭水溝。
1952年,新生的國家雖內憂外患不斷,卻憑一腔熱血創造了許多奇蹟。這一年,朝鮮戰場上戰況激烈,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在當年的10月爆發。而在國內,經歷了三年經濟恢復期後,上海成了全國的輕工業中心,正加足馬力生產全國人民以及戰爭所需物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數十萬工人的惡劣居住環境獲得關注。195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住宅建設要優先考慮工人階級”,試點了兩個工程——“1002戶”和“兩萬戶”,工程分佈於九個基地,命名爲長白、控江、鳳城、甘泉、曹楊、天山、日暉新村等。
上海的第一批勞動模範,拖着平板車,載着些家當,就驕傲地帶着全家搬進了新房子。
時間快進到2024年,我眼前的那片廢墟,就曾屬於“兩萬戶”工程,是70年多前上海灘人人羨慕的好房子。
但是在歲月的風化下,這些房子已成危房,戶型設計、小區配套也早就過時了。幸運的是,這些房子在城市更新“原拆原建”的政策下被拆除重建。房屋主人幾乎不用自己花錢,在幾年後就能重新搬回這裡,住進新造的電梯房。
面對着未來即將建成的新小區模型,我感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速度——“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並不需要幾百幾千年,一個多甲子足夠。
1949年,上海人均住宅面積只有3.9平方米,其中質量、設施都很差的低標準住宅還佔了總量的66%。
很多老上海人都體驗過幾輩人共同蝸居在一處小房子中的生活,在這樣狹小的住房空間中,家庭關係常常是微妙的、壓抑的。我曾聽家中老人講過一位相識的老人家的故事——因爲與兒子兒媳共同居住在四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中,家裡又有了第三代,在各種瑣事與矛盾影響下,老人逐漸抑鬱,最終選擇一躍而下。
2023年的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了126萬億元。這一年,“住得好”從來都不是簡單事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已經提升到37.51平方米。
2024年8月的一次國新辦新聞發佈會透露,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40平方米,全國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萬套。這些數據的公佈,標誌着我國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
住房是“家”的空間載體,對中國人來說,承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
家是人們心靈的港灣,是情感的寄託,是歸屬感的源泉,所有人都渴望擁有一個溫馨的家,而住宅是實現這些的物質基礎。
近幾十年房地產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宏觀面貌,也改變了個體對家與幸福的體驗。
從1949年到今天,中國經濟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而經濟發展,歸根結底就是讓14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儘管國人的居住環境已有明顯提升,但相比部分發達國家,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據民生證券研究院測算,截至2022年末,中國平均每戶城鎮家庭擁有住宅(含商品房與非商品房)0.86套;若考慮已購期房,中國平均每戶城鎮家庭擁有1.02套住宅;如果只算商品房現房,那麼中國城鎮家庭戶均僅擁有0.54套。
而根據摩根士丹利發佈的數據,美國戶均住宅套數爲1.10,人均居住面積爲65平方米;日本戶均套數爲1.16,人均居住面積爲40平方米;德國戶均套數爲1.02,人均居住面積爲48平方米。
除了面積,住房質量也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房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近期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居民電梯普及率僅三成,仍有13%的家庭沒有熱水器,在家沒有“洗澡自由”。
像拉薩、呼和浩特、蘭州、西寧等西北城市,由於水資源相對缺乏,缺乏洗澡配套的家庭佔比超過20%;而云南、西藏等地區房地產發展相對落後,無電梯住房佔比超過了80%。
即便是較爲發達的一線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無電梯家庭住房佔比均超50%。
此外,全國還有約1600萬戶家庭仍沒有廚房,京、滬、深均有超過40萬戶家庭沒有廚房。
克而瑞認爲,如果這部分人羣居住條件改善,能帶來的住房新增規模還是十分可觀的,就以熱水器這一項來看,接近5800萬家庭戶有改善需求,假設其中一半家庭能夠住進配套齊全的新居,按保障房的戶均面積水平計算,相關的增量住房需求也超過20億平方米,相當於2023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的兩倍,增量空間十分巨大。
邁向更高品質的居住條件,我們正在路上。
2023年1月17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質,爲人民羣衆建設“好房子”,讓人民羣衆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在這之後,各大城市紛紛推出政策鼓勵建造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2024年,房地產市場掀起了一場“品質革命”,得房率超過100%的“第四代住宅”涌現,在全國落地的第四代住宅項目已經超百個。這不僅響應了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的羣衆呼聲,也是新質生產力在房地產市場中的一次創新應用。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房地產行業實現了住宅產品的升級換代和市場的拓展。
而隨着核心城市在今年幾乎都在修改“計容新規”,明年創新型的“第四代住宅”產品更是有望成爲新房市場的主流。
此外,取消公攤(部分城市)、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住房契稅優惠等新舉措,也爲購房者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大大降低了普通人買房的交易成本,提升了買房的幸福感。
作爲長期關注房地產領域的記者,對於今年的行業新變化,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們的報道重心也隨着市場變化,將基點真正落回了老百姓關心的地方——對居住本質的關注、對“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