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來的西藏孩子們,在三亞起舞
(原標題:從北京來的西藏孩子們,在三亞起舞)
新華社三亞11月25日電(記者鄭直 張澤偉 劉博)音樂響起,身着藏式服裝的孩子們與身披毛氈、扮演犛牛的孩子們衝進場內,或跳起熱情奔放的舞蹈,或模仿着犛牛的動作與形態,時而奔騰,時而對峙,飽含力量的動作與吶喊呈現着來自雪域高原的勇猛與堅韌,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景象,也讓體育館內每一位觀衆都能感受到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愛與自豪。
24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中,反映西藏牧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鬥犛牛”的《藏地喜樂鬥犛牛》最終拿到了8分以上的高分,體育館的走廊裡幾乎裝不下這羣孩子們的歡呼。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這一表演來自北京市代表團,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羣藏族的孩子們,目前都在北京西藏中學讀書。
11月24日,北京隊選手錶演藏地喜樂鬥犛牛。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北京西藏中學於1987年建校,面向西藏自治區招生。學校在朝陽區所在的街道也因學校得名,叫作高原街。經過考試,孩子們從雪域高原來到高原街,度過三年高中生活。
“鬥犛牛其實我是隻有在家鄉看到過的,是我們西藏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非常榮幸能把它帶到全國性舞臺上,讓各族人民都能看到!”高三姑娘旦增曲吉的語氣裡還帶着剛剛表演完的興奮。
這個拉薩姑娘說,因爲西藏現在城市發展很快,她也只在自己的老家林周縣看過鬥犛牛表演,還是遠遠地站在山坡上看,因爲“犛牛衝撞的時候,能把草皮都掀起來”。在老家的生活裡,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早起放牛,“和太陽一起起牀”,日出的時候太陽照在草皮上,牛身上也鍍上一層金光,“美如畫卷”。
從北京來的西藏孩子們,在三亞起舞(來源:視頻綜合)
來自日喀則市定日縣的頓旦對這樣的場景也很熟悉,她很開心通過表演,可以給全國展示家鄉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她和旦增曲吉是這20個孩子裡爲數不多的高三生,幾個人還開過一個小會,討論如何平衡訓練和學習。大家一致覺得,能在這個民族盛會上展現家鄉的民族風采與特色,要堅持下去。
談到這次來到海南的心願,頓旦說:“希望能儘量多地瞭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把我們自己的藏族文化跟其他民族分享,瞭解大家有什麼一樣的和不一樣的地方,去拓寬自己的世界觀。”她還有一個期待:“我們家鄉主要是湖,還想去看看大海。”
11月24日,頓旦在表演項目結束後。新華社記者 鄭直 攝
對於隊伍領隊、北京西藏中學副校長劉鵬來說,這也是他這次帶學生們來的初衷。隊伍中的孩子們來自拉薩、昌都、日喀則等西藏各地,有的孩子只從家鄉經過拉薩來北京,還從未去過別的地方。學校的生活很豐富,有藏文課,有藝術節、體育節,但能通過運動會出來看看很重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其總在書本上靜態地開展教育,還不如這樣動態地讓他們親自來看、來體驗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各個民族的閃光點。我覺得這樣的一種行走的教育,對他們來講可能會更深刻,更生動。”劉鵬說。
他也感慨,現在的這些孩子們更幸福。學校上世紀建校初期,青藏鐵路也還在建設中,學校的許多孩子可能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但隨着現在的發展,孩子們暑假寒假年年都能回去。“我們也跟孩子們說,咱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出來,是和國家的發展分不開的。他們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挺好。”
11月24日,北京代表團與廣東代表團表演項目隊員們在演出後合影。新華社記者 鄭直 攝
劉鵬接受採訪的時候,廣東代表團的表演《同心共“竹”中國夢》也剛剛結束,孩子們和廣東代表團的演員們圍在一起,留下一張歡樂的大合影。
這樣的場景在這幾天發生了很多次。旦增曲吉說,在開幕式彩排的時候,北京隊的大巴離開得比較晚,他們就在車裡跟經過的每個車裡面的人都打招呼。大家穿着不同的服飾,特別熱情地迴應,讓他們特別開心。“我們和青海代表團、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香港代表團都合了影,當然還有西藏代表團,我們還擊掌用藏語互相加油,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11月24日,旦增曲吉在表演後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鄭直 攝
北京西藏中學的學生們,許多在畢業後選擇回到了家鄉。建校37年來,學校培養了7000餘名畢業生,約6000名畢業生返回西藏工作,成爲西藏自治區各領域的中堅力量。
“我們學姐裡還有飛行員呢!”旦增曲吉說,高三的她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想大學的時候學法學,然後回西藏成爲一名法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