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情緒易失調 3族羣應注意

檯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春季轉夏季之間,民衆容易感覺煩躁,因天氣陰晴不定,體溫的調節易受溫度、光度、溼度影響,而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的分泌,也會有變化,且不管是爆冷或爆熱,都會影響情緒,天氣轉熱時,多會有煩躁感,轉涼時,則多感覺情緒低落。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着氣溫上升、日照時間增長,許多人會感受到更多的活力和積極性。陽光增多,往往有助於提高血清素,這是一種與幸福感、穩定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春末夏初的季節,也常常是戶外活動增多的時期,有助提升社交互動,從而對情緒產生正面影響。

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樣的季節轉變卻很難熬。楊聰財指出,氣溫迅速升高之下,可能會帶來不適感,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一些民衆在此時會頭痛、疲勞,躁鬱症患者則容易出現躁症,而花粉飛揚的季節,過敏人亦可能因身體的不舒服,出現焦慮、低落的情緒。

許正典表示,季節轉變之下,容易出現情緒變化的族羣有3類。首先是本身就患有躁鬱症、憂鬱症的人,這些族羣神經傳導物質的調節不穩定、節律性不佳。第2,則是自我感覺不良好、容易焦慮不安的人,例如高敏感族羣。第3,則是自我要求過高、過於負責任的人,當生活環境的變化超出控制,就會挫折,反映在情緒上。

「要學會自我察覺」。許正典提醒民衆,面對季節變化,應先判斷自己是否屬於這3類對象,若敏感度過高,就試着降低,若責任心太強,則要提醒自己,應自我負責,而非自我譴責。若因季節變化影響睡眠,過度躁動而無法入睡、難入睡,或導致飲食不正常,甚至影響工作及學習,就應向精神科醫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