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財政赤字貨幣化 馬駿:沒有必要

何謂財政赤字貨幣

市場近期關注大陸是否會繼續放寬貨幣政策,或改採「財政赤字貨幣化」。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表示,上述作法意味着政府部門的債務不需要償還,等同放棄政府財政行爲的最後一道防線,將增加長期經濟金融風險,沒有實行的必要。

全球疫情衝擊下,市場要求貨幣政策進一步放寬的呼聲愈加強烈。馬駿17日在人行旗下的「金融時報撰文解釋,所謂的「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政府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是通過「借錢」(向市場發債)的財政赤字提供融資,而是靠「印錢」來融資。由此來看,這些賣給人行的債非但不需要還,政府實際上也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從人行借錢來付。

他續稱,從中長期來看,若人行被迫爲赤字提供大規模融資,可能會導致通膨預期升溫,也會導致房地產泡沫,引發金融風險。一旦建立赤字貨幣化機制,等於反過來鼓勵財政過度舉債,可能引發國際市場對政府債務可持續性的信心危機,亦會導致整個經濟的惡化和增長潛力下降。

馬駿指出,雖然疫情對大陸經濟和財政收支造成短期的衝擊,但2020年第二季經濟復甦態勢已相當明顯,財政收支情況也逐步好轉,即使2020年較2019年發行更多國債,但規模不會太離譜,完全可以在現有架構有序進行,例如適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設計某些向銀行定向提供流動性,以支持購買新發國債的機制等。

新浪財經報導,前人行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曉靈17日也撰文建議,不應該透過人行增發貨幣持有政府債券。更好的作法,應該是讓社會資金在一級市場買入政府債券,如果市場流動性有問題,則人行通過二級市場買賣政府債券提供流動性。

她稱,大陸的高儲蓄率,也讓市場容納政府債券仍有充足餘地。據統計,2019年末,政府債券總規模達人民幣37.2兆元,銀行持有81%,佔銀行資產餘額的13.9%。由此來看,市場增持政府債券仍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