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庸還是架空?史哲從政之路再度轉彎 高效率成就他也可能傷了他
行政院政務委員史哲將轉任高鐵董事長,政院人士昨晚證實,此人事案已經行政院覈定。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化部前部長史哲確定卸任政委,接任臺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此一人事安排不論在交通界或文化界,都可說是震撼彈。回顧史哲30年來的職場、官場,從未有交通相關經驗;而他任政委的主要工作是籌設體育部,但體育部只差幾個月就要正式掛牌,史哲卻在此時功未成身先退。此一調動是不是政壇常見的「架空酬庸」—看似以高薪職位酬庸,其實是在架空實際權力,相當耐人尋味。
史哲從政以來,歷任勞委會勞工保險局總經理、臺灣港務公司董事、高雄市副市長、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新聞處長、文化部長。從勞工、市政、到文化,這些職位處理的業務跨度不小,而史哲不斷轉彎卻能無縫接軌、甚至步步高昇。政壇向來視史哲是陳菊人馬,官運亨通是因爲「朝中有人」;但其實史哲在當了文化部長之後,跟陳菊的關係並未如如外人所想像的密切,更何況此時陳菊在政壇的影響力已因健康問題已淡去,不大可能再「提拔」史哲。
史哲被媒體封爲「點子王」,而傳出政院找他擔任高鐵董座的原因是看中他行銷的能力。但史哲的強項其實不是創意、也不是行銷能力,而是驚人的執行力與效率。擔任文化部長期間,他甫上任就讓談了多年的「文創抵稅」塵埃落定,用短短8個月讓臺中刑務所從廢墟變身開放參觀的國家漫畫博物館基地,用不到一年時間推動11大跨劇種劇團共演歌仔音樂劇「1624」、促成「王不見王」的唐美雲和孫翠鳳同臺。這種效率在向來細水長流的文化界可說是空前絕後。
史哲優點是勇於任事、有效率,缺點也是太講求效率,最後流於急功近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剛上任文化部長時推動文創法修法,設「黃牛條款」以更高罰鍰來威懾黃牛票的加價轉售行爲。 史哲上任文化部長前,民衆上公共政策平臺要求修法禁黃牛、各部會研商對策時,文化部力主要修就要立一套完整的黃牛專法。史哲上任後卻立刻轉彎決定只修文創法、文化部一肩扛下所有壓力,史哲也博得大刀闊斧的美名。
但文化部修訂黃牛條款迄今,黃牛票問題並未減緩,卻因爲被社會期許「抓黃牛」,文化部在人力上承受極大壓力。面對日新月異的變種黃牛手法,立委今年又再度頻頻要求文化部修法。這時再回看當年史哲大刀闊斧修訂黃牛條款,是好大喜功還是明智決定?答案見仁見智。而漫博、歌仔音樂劇1624也都在高速上路後,面對類似的爭議。
史哲推動政策的高效率和高強度執行力底下,是他驚人的意志力,以及讓底下承辦人員都必須繃緊神經、一人當兩人用的高壓統治。去年勞動部引爆職場霸凌炸彈後,史哲也被爆出拍桌罵人等爭議,其中尤以「不吃軟掉的薯條」令人印象深刻。據瞭解,史哲因爲講求效率,確實經常以速食充飢,但他根本不吃薯條。薯條等速食文化象徵的是史哲講求效率的工作習慣,而高效率之下隱藏的「慣老闆」爭議,一直都是史哲從政多年來引人非議的風格。高效率成就了史哲、也可能傷了史哲。
高效率、高強度執行力的史哲,空降到全新領域的高鐵,其驚人的意志力是會讓高鐵展現高效率,還是會重蹈強推爭議政策的危機?行政院這一着險棋,大家都等着看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