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以文會友《富陽隨筆》讀後感的迴響

程富陽》以文會友 《富陽隨筆》讀後感的迴響!。(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王漢國老師是我政戰學校14期的政治系學長,他的大名,在我民國73年下部隊擔任初官時,即素有耳聞;因爲他不但是在政戰還處於巔峰時期,於王化公就任總政治作戰部主任時,就是國防部政戰二處的高參幕僚,也是當年以「育才專案」,被政戰部擇優出國至美國留學,而後修獲「北德州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的年輕教授,更是官拜仍在總政治作戰部時代的政二處少將處長,系職司我國軍思想教育的舵手之一。

其實,我與學長素不相識,畢竟我是30期的老弟,在時空上與他有着一段不少的距離,何況我軍旅生涯都在基層打滾,從未到國防部的高司歷練過,以至在28年的軍職服務期間,竟與學長緣慳一面;直到多年後,大家都解甲歸田,大唱《歸去來兮辭》之際,竟因緣聚會,結識於一場研討政戰制度今昔之變的會議上。

對他而言,也許只是平添些許「園日涉以成趣」的尋常異趣而已;但對我而言,則有一種「時矯首而遐觀」的視野擴展,及陡興一股「知來者猶可追」那種汲汲不息於學問的感覺;只能說,學長雖已過不逾己之年,但身上卻猶泛一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場,給了他周遭的朋友,增添無限的活力,令我詫異不已。

我本個性疏懶,乃屬「少不學文,長不習武」的泛泛之輩,既無江中斬蛟的能耐,也乏雲間射鵰的奇才,更談不上席上揮毫的文采,但卻幸運的在軍旅上,曾兩次奉派到中東約旦受訓,最後又讓我重返學術的國防大學讀了戰略研究所,及擔任了幾年教職的光陰,使我開了點眼界,長了點知識,交了些朋友,通了點人情,曉了點世故。

尤其,民國101年屆退之後,喜利用悠閒之餘,用一部iPad,行吟彈指;或假日與親友同樂,或閒暇讀書偶感,或知己酒話桑麻,或致友千里傳書,或旅遊觸景抒懷,或憑憶舊日跡履,或察時一吐哽喉;這些文字,都藉在FB或國內部分的傳媒上,與衆好友一起暢敘幽情,榮損休慼;迄今,竟也意外結集成冊,惶惶編匯了《富陽隨筆》1~5冊以自娛。

這其間,不但承蒙畢業於本校10期、心廬1期的張悅雄老大哥,18期的蔣濟翔,22期的王智榮,27期的陳明侖與32期的賴世上諸位學長弟不吝賜序,連前中央社資深特派記者左化鵬兄,也特別於書中撰文勉勵有加;而本校17期,曾任公職14職等的前高雄市新聞處代處長朱文明學長,也在閱讀所贈「隨筆」後,曾多次親撰佳文給我打氣加油。

當然,還有許多朋友的熱情鼓勵,也都在FB上相濡以沫,笑談江湖,爲時下盡是一片名嘴、政論的資訊洪流中,激起一絲別具文趣的漣漪。

事實上,我自知自行撰編的隨筆,大都只是一時雜感,難登大雅,但自問意念心誠,臨事而述,據勢而論;也就斗膽抱着「以文會友」的心情,印製少量紙本,以贈摯友,以盼指教,以茲存念;日前致贈漢國學長一本《富陽隨筆之五》,亦抱此心態;不想,他非但沒笑我信口雌黃,還在閱畢後,認真的寫了一篇《富陽隨筆讀後感》的好文章(如附文),投登於青年日報的副刊「墨緣集」中,讓我露了臉,頗有「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那種對後學的黽勉之意。

我這幾本《富陽隨筆》的小冊子,當然不是什麼「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的大作,但各位先進好友見我此等恆殊調,卻都非但毫無發出一絲冷笑的揶揄,還滿滿熱情撰文不斷,鼓勵有加,讓本人形象得以沉濁揚清,藏鈍顯慧;我只能內心感激,援提拙筆,誠敬覆文,以迴響漢國學長的這份殷殷之情了。

附文:《富陽隨筆》讀後感 王漢國

文友程富陽兄於月前贈我《富陽隨筆–FB「彈」指札記(五)》,這是一本今年七月間剛推出不久的新冊,受人雅惠,總得談談讀後感,以示回饋。

富陽兄,爲政戰學校新聞系畢業校友,以詩文見長,享譽士林。他的軍旅生涯多采多姿,令人稱羨;從收集在這本新冊裡的百篇文章,談天說地,包羅萬象,足見他的視野之寬廣,思域之深邃,絕非等閒之輩也。

讀《富陽隨筆(五)》,最讓我感到驚豔者,在於作者「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能耐,「隨手捻來,化入衷腸」的浸透,淡妝濃抹總相宜,處處流佈着他豐沛的思想、濃郁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讀其文如見其人,痛快淋漓,實獲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