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狼煙未燼處 笑談開瓊筵

程富陽》「狼煙未燼處,笑談開瓊筵」。(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近日頃讀坊間媒體暢銷書《狼煙未燼》全文後,不禁掩書長嘆一聲;心想那歷史的長河,在它漫溯天地間的一段,總會在經意或不經意處與你碰觸而泛生幾波漣漪。只是你若無法感念其中精妙,自是隻能化爲萬浪蒼冥間的一粒小水泡,迅速載沉滅頂於伊底;然若您能心領神會,則縱使在這大江大海之間,你亦必會搭出一道心靈的虹橋,作爲個人與時代的精采鏈結。

《狼煙未燼》一書作者蔡榮根博士,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淳樸的金門,在那個仍處於兩岸砲火連天的戰地,他卻考取了成功大學土木系,而後更一路讀到臺灣大學工程博士及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的「雙博」學歷。他在1978~1988年軍管時期的金門縣政府,擔任縣府建設科技正兼工程股長,也在1983年宋心濂任金防部司令時,受命完成改建了讓縣立中正國小得以呈現現代建築與兼顧傳統元素風格的任務,且成了1985年經國總統生平最後一次視導金門時的首訪行程之所。

蔡榮根博士更在1990年~1991年任職於中華顧問工程司,參與了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的設計,並自1997年起,歷任臺北市、臺灣省、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及中華民國結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等職銜;其長期關心國內公共工程品質及居住安全,並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相關法案,而於2013年獲行政院工程委員會頒發「三等公共工程專業獎章」殊榮。

他也是在金門戰地政務時代,以31歲青壯之年晉任縣府建設科長,掌管現在建設處、公務處和觀光局三個包羅萬象的業務職掌;而當時恰逢金門因毛豬生產過剩而肇生「縣政危機」時,也得由他親自代爲解決「縣府『豬』事」;難怪在書中,他自嘲自己是金門縣政府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豬科長」。

其實,金門於1987年9月8日首次啓動民航於臺金之間的「遠航波音737」,也是他任職金門建設科長時,在政戰軍職的前任縣長張人俊將軍支持下,說服司令官,並偕同民航局向國防部建議而後成功達標的。說來,我真該感謝當時的蔡科長,因爲我於1989年金門苗圃區任少校化兵營營輔導長,每三個月返臺休假一次,正是搭乘這種舒適的民航機;回想比對我在1985年馬祖西莒島服務適逢休假,一律得搭海軍的交通艦或讓人笑不出來的「開口笑」(補給艦),可說是天差地遠了。

然而,可能也正是這種理工知識背景,與其在戰地與公務部門的豐富經歷;讓他得以思考從另一個角度去凜懷其所身處環境的細微變化,而後得成功轉型成爲一個深邃體悟身處洪波驟變時代的學者。在領讀《狼煙未燼》一書各章節文字時,閱者彷彿能感受他除了一隻略帶文學魔力的筆觸外,還流瀉着一分「從細微處,找到關鍵;由制高點,提出策略。」的科學敏銳觀察力,及宏觀洞徹視野,抽絲剝繭似的揭露「高低冥迷,不知西東?」那曾幽潛於世的臺灣戰史及複雜國際情勢。

在本書各篇章中,無論是《臺海風雲四百年》一文,深入講述17世紀荷蘭在臺的一場貿易戰;還是《民國翦影》、《誰料滄洲老》兩篇文章,從桂系名將劉昉的戎馬生涯探索民國史的真相;抑或是以一名老兵劉錫輝爲背景撰寫的《滄海一粟》,重新追溯1948年徐蚌會戰縮影,與回顧1949年胡璉將軍馳援金門「古寧頭大戰」,及後來因建設金門而成爲當地「恩主公」的傳奇經過;甚或以《戰地絃歌》、《我的城南舊事》諸文,如拉奏一把古老月琴的低鳴,唱出他自幼成長於烽火與溫馨兼具的金門故鄉;而這一切都讓閱者目不暇給, 如墜落於「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塵埃故事之中。

我向來對中國近代史頗有興趣,但對50年次的我而言,遑論跟那個亂石崩雲,驚濤駭浪時代沒有切身的深刻體驗;在寫作涵養上,更無法如作者飛鴻般的連貫中西曆史事件脈絡,並於捻手之間,用優美流暢的文學筆法,讓這些史實如水落石出般的脫穎而出,引人擊掌叫好。不過,今日筆者不想細談書中精采內容;如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利用時間,走趟書局,把這本由莫言文化出版的《狼煙未燼》,買回家細細品味;一杯咖啡,一個下午,輕翻書香,保證絕對會引你登臨恍如另一重「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掏盡英雄」的世紀懷感。

猶記日前在一次聚會中,承蒙蔡博士親筆簽名致贈《狼煙未燼》一書,他雖已列名人,但卻持有一副謙沖自牧模樣,讓人萌生好感;於是我鼓勇邀宴,卻蒙爽快允諾應約,實屬榮幸;特假臺北西門町《北平ㄧ條龍餃子館》聚敘;此宴,除同是金門籍的資深媒體人陳膺天兄特攜陳年高粱助興外,並敦請政戰14期王漢國博士將軍,17期劉以善飛將軍,及19期的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天鐸等政戰前輩與會,以彰饗宴;另外陳東波及賴世上兩位,皆系我舊日親密戰友,自然樂邀一起來結識這位大作家。

今日餉午,在這個春和景明的四月天,在這個惠風和暢的老餐館,且莫怪我們只願暫時躲離於是非之場,置外於榮辱之海,只想把握這「狼煙未燼處,笑談開瓊筵」的機會,與衆友盡興暢飲一壺濁酒,以樂此番能與這位「金門之子」的聚敘因緣。

作者爲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