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要想賣好車,高管得先學會吵架?

曾幾何時,中國車市競爭的主旋律從比拼產品、比拼品牌變成了比拼誰更會吵架。

燃油車時代,各家品牌競爭或者說宣傳的重點,要麼是新發車型的設計和技術亮點,軟性一點的就是換代車型的口碑宣傳,要麼是講述品牌故事,再就是請幾個有代表性的車主聊聊多年以來的用車體驗,主打的就是有條不紊,面面俱到。別說車企高管之間吵架聞所未聞,就連公關層面的競對稿件,審稿極其嚴格,對競品缺陷的描述儘可能的留有迴旋餘地。

可是到了23年,各家車企之間溫良恭儉讓的競爭氛圍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對抗風氣。特別是頭部的新能源品牌,高管下場直接對線的情況時有發生。某種程度上就差當面指鼻子互飈髒話了。

市場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奇怪的認知,彷彿誰更會吵架,誰成爲熱門,誰家的銷量就會更好。

事實也證明,2023年那些吵得兇的品牌,確實在銷量表現不錯。比如,比亞迪和理想就是如此。這兩位是2023年社交媒體上的長期熱門,時不時就上一把熱搜。

尤其是李想人稱微博之王,各路友商總是被強勢輸出,關鍵是還吵不過。還有餘承東也是一位狠人,不僅吵架的功夫無人能敵,火力輸出強度連李想都甘拜下風。

引來潑天流量的同時也帶來無盡的質疑,但是它們的銷量確實芝麻(參數丨圖片)開花節節高,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形成了斷崖式的領先。

難道現在的車企要想賣好車,高管一定要學會吵架?

吵架不停

準確地說,現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吵架”風氣始於馬斯克。由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始終都是以特斯拉爲榜樣,所以馬斯克的一舉一動也深刻影響了國內諸如李斌、李想、雷軍等一批由互聯網轉入汽車領域的創業者。

馬斯克在2018年愚人節當天發推文宣佈“特斯拉破產了”,並配上自己蓋紙皮露宿街頭的照片。特斯拉股價當日大跌7%。同年8月,馬斯克發推文表示“想將特斯拉私有化”,次日特斯拉股價上漲13%。馬斯克這種“任意妄爲”的操作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當然,現在馬斯克收斂了很多。但是他的中國同行們並沒有收手,反而是有發揚光大的趨勢。

我們以去年年底何小鵬和餘承東關於AEB的爭論爲例。何小鵬說“友商AEB造假”,餘承東說“連AEB是什麼,居然有車企的一把手還根本沒有搞懂”。兩位大佬在社交媒體上雖然沒有直接指名道姓,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他們指代的是誰。

這種大佬級別的互懟,在以前的汽車圈完全都看不到。

2023年最猛烈的一次吵架來自長城和比亞迪。這一次沒有大佬參與,而是雙方的官微在戰鬥。5月25日,長城發佈聲明,就比亞迪秦PLUSDM-i、宋PLUSDM-i採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向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進行舉報;比亞迪在當天回擊:“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爲!並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我們的產品及相關檢測符合國家標準,在國家權威機構通過認證。”

之後雙方反覆拉扯,給各路媒體貢獻了一波選題,消費者也狠狠地吃了一次大瓜。

而年底的懂車帝冬季測評,更是爲各路車企大佬提供了炮火集中攻擊的靶子。餘承東炮轟“坑人的測試,誤導民衆!”,吉利副總裁楊學良直言“不科學、不嚴謹,結論不令人信服,不僅誤導了消費者,還傷害了懂車帝自身的公信力”,長城舉行新聞發佈會,還提出“共建中國新能源高質量測試標準”。

不得不說,以上敢於吵架的高管所在的企業銷量表現都十分不錯。像比亞迪完成了300萬的銷量目標,吉利也完成了年度KPI,長城、小鵬、華爲各自的銷量成績同比增長喜人,可以說爲2024年的發展打造了有利局面。

再看新勢力和傳統自主的二代新能源品牌各自的高管也都火力十足,蔚來馬麟和李想關於營銷費用的爭論引發了關注,也引發了爭議。還是那句話,敢於吵架和引戰的高管,其所在的品牌銷量都不錯。

背後真因

或許是看到了高管引戰、吵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2023年有更多的品牌加入到這個陣營裡。

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發展到2023年了,各家車企也拋棄掉了以往“一本正經”的競爭模式。什麼不能撕破臉皮,什麼要給競爭對手留有餘地,什麼娓娓道來的品牌故事,這些都不如一句“遙遙領先”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移動互聯網時代,什麼最緊要?當然是輿論。現在社會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都在接收各種信息,大多數都石沉大海了。對於汽車行業來說,各家產品的技術參數、設計理念蜂擁而來,說實話沒幾個人能記住。不是說這些信息不重要,而是說在傳播的優先度上,車企宣傳更應該看重的是加深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印象,之後纔是參數細節方面的信息。

可以說,車企高管吵架也好,引戰也罷,他們做的事情其實就是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有先入爲主的印象,換句話說就是,先佔領消費者的心智。

高管樹立個人IP和公司品牌深度綁定,他們輸出觀點、引導輿論,說着放飛自我、看似口無遮攔的話,比如500萬最好的SUV之類的,其實這是一個篩選用戶的過程。

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一個品牌是全民都喜歡的。哪怕是再完美,總是會挑出毛病的。這個邏輯反過來說,那就是一個再討厭的人,他也不會是孤家寡人。老話說得好,秦檜還有三個好朋友呢!

在汽車行業,一個品牌註定是一部分人喜歡,一部分人不喜歡。新能源也是如此。

客觀地說,新加入的高管也不全是爲了引戰而來的,他們更多是爲了引流而來的,篩選出對自己品牌感興趣的消費者。

這也是新能源汽車改變舊的市場規則的一種體現。而不僅是電池、電機、電驅等技術的應用和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體驗。

所以,我們只是看到了“吵架”的表象。

當然,新事物、新邏輯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些言論確實很容易犯衆怒,特別是對優點無限放大,對缺點隻字不提。還是那句話,信息爆炸時代,消費者很容易進行信息比對,一旦給消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後再想掰回來,可就難了。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送給車企高管們!

百姓評車

比亞迪、理想等品牌銷量完成目標,確實值得所有品牌學習和仰望。從結果往前推導,它們的成功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精準的產品定位,令人心動的性價比,出色的智能化技術應用,還有成本控制,當然也包括高管的“吵架”助攻,這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在一起纔有的結果。

如果說後來者只看到了吵架的表象,而在產品方面做得一塌糊塗,那就只能成爲行業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