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路雲一體化”建設換擋提速

工信部等五部門近日發佈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標誌着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進程邁出實質性一步。

“車路雲一體化”即“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融合協同發展,重慶、深圳、長春等20個試點城市正加快完善政策體系、積極開展示範應用、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分階段推動“車路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完善頂層設計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具有西部地區較爲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2022年以來,重慶相繼推出政策,爲“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提供清晰的頂層指導和明確的發展目標。同時專門成立工作組,統籌推進全市“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

2022年8月,深圳正式實施全國首部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首次對智能網聯汽車准入登記、上路行駛、交通事故權責歸屬等事項作出具體規定,爲深圳打造智能網聯汽車高地開闢寬闊空間。此外,深圳還提出產業發展目標,計劃到2025年,全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營業收入達2000億元,形成10家以上營收超百億元企業及20家以上營收超10億元企業的戰略梯隊;到2025年底,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羣。

長春是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城市、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試點城市、國家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城市。近日,長春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行智能網聯汽車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合作簽約儀式,標誌着四方“車路雲一體化”戰略合作進入新階段,共同推動長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長春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憲昱表示,未來3年計劃總投入127億元,全面打造交通樞紐、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典型示範應用場景,加快構建以長春汽開區爲核心、城市主幹路爲軸線、多區協同聯動的“一核五軸多區”示範佈局。

開展示範應用

在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金鳳城市中心區域,記者看到,採用“車路雲網圖”協同技術的智能駕駛小車正在道路上平穩運行。

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高久鵬介紹,作爲重慶主要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的區域之一,高新區目前已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60餘家,正打造全國首個可爲全類型車輛賦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目前,示範區一期已建成投用,實現約50公里城市智能道路感知連續覆蓋,併成功接入各類網聯車輛1200餘輛。

深圳市坪山區是深圳車路協同生態建設最爲完善、智能網聯汽車全域開放及商業化試點經驗最爲豐富的城區,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平臺“灣區智聯試驗場”,將率先建設成爲深圳車路雲網圖先行示範區。

“灣區智聯試驗場佔地645畝,擁有設計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地資源,可支撐企業開展各類研發測試、出口測試以及陸空協同測試等。”灣區智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劉雅坤錶示。

長春正積極推動汽車產業與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合,促進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範應用和新型商業模式探索。據瞭解,試點期內,長春將新建5G基站1400座,建成區RSU(路側單元)覆蓋率達到96%,信號機聯網率達到99%,力爭超額完成國家試點各項指標任務。

探索商業落地

重慶依託政策先行區優勢,率先開展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運營,建成研發測試、法規認證、監督檢驗全鏈條協同的測試評價體系。目前,已初步梳理面向政府、企業、個人等3大類用戶的13個應用場景,將根據實際進展情況,分類、分階段打造高價值應用場景。

按計劃,重慶將在中心城區和永川區共5000平方公里範圍內,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應用,服務人口超1100萬人,服務車輛超100萬輛,建成全國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標杆城市。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方面,深圳擁有相關企業約460家,基本形成覆蓋車路雲上下游環節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初步實現功能型無人車常態化、多元化場景運營試點。此外,深圳自動駕駛開放道路里程已達944公里,其中坪山區自動駕駛全域開放道路達440公里,包含143個智能化入口改造及6大類80多個智能網聯汽車場景。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坪山區將完成“車路雲一體化”項目基礎設施的主體建設,加強與整車及前、後裝終端企業在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合作。

爲支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配套項目落地,長春對在市內新建或技改擴能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核心及其他配套項目,分別按不低於設備投資額的15%和5%給予資金獎勵;對利用現有標準廠房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配套項目,按設備投資額的3%,給予最高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中國科協常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表示,長春應聚焦“車路雲一體化”典型應用場景,以車輛應用需求爲牽引,推動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雲控基礎平臺建設,確保協同預警、協同駕駛輔助、協同自動駕駛網聯功能上車應用,推動商業模式探索。 (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 楊陽騰 馬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