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人正在步入糖尿病!2大策略可降糖減重,糖耐1小時血糖更早發現患者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糖尿病前期是在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高血糖狀態,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減低(IGT)以及兩者的混合狀態(IFG+IGT)。同時其可以被認爲是分水嶺,如出現則標誌着將來發生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和癡呆症等的風險增高。及時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羣並對其進行有效干預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及併發疾病發生的關鍵。最近,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關於糖尿病前期的一篇綜述,《醫學新視點》對疾病相關患病率、診斷標準及治療策略等內容進行了整理。

截圖來源: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超50%人離糖尿病發病僅一步,這些因素不可忽略

2008年中國一項大樣本調查研究顯示,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標準,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爲15.5%。2010年中國全國橫截面調查研究顯示,按照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10標準,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至50.1%。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患者的年齡、診斷標準以及體重指數(BMI)的影響。

在大多數人羣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20歲~44歲、45歲~64歲、≥65歲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疾病患病率分別爲29.3%、54.1%和67.1%。

此外,儘管絕對患病率因人羣而異,但按ADA標準確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數量通常是按WHO標準確定的患者的2倍。一項針對中國31個省份成年人(>18歲,平均42.8歲,n=75880)的研究發現,按WHO標準,糖尿病前期成人的患病率爲18.1%,而按ADA標準,患病率爲35.2%。另一項針對巴西年齡較大者(35歲~74歲,平均50.9歲)的研究顯示,按WHO標準,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爲25%,而按ADA標準,患病率爲58%。

與此同時,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因BMI的增加而增加。一項研究顯示,在BMI<25 kg/m2、25 kg/m2~29.9 kg/m2、≥30 kg/m2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疾病患病率分別爲32.8%、41.9%和55.8%。

從ADA、WHO和中國指南三重視角,看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

目前,用於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的指標有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血糖(2-h PG)等。2024年ADA糖尿病診療標準中,對於非妊娠個體糖尿病前期的標準定義爲:HbA1c在5.7%~6.4%之間,或IFG患者FPG在5.6 mmol/L~6.9 mmol/L之間,或IGT患者OGTT 2-h PG在7.8 mmol/L~11.0 mmol/L之間。此外,近兩年的中國指南以及WHO 1999對於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如下:

▲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WHO 1999關於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不過僅依靠FPG和/或HbA1c來診斷糖尿病前期可能會錯過早期診斷和預防的機會。而在OGTT中通過2-h PG診斷爲IGT的患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或藥物治療來預防2型糖尿病,但OGTT 2-h PG這個檢查過程需要時間比較長。

不久前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在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上發表了一份,指出:OGTT 1-h PG可縮短OGTT時間,是一種更靈敏、更實用的方法,用於篩查高危人羣的中度高血糖。具體診斷標準爲:1-h PG值≥8.6 mmol/L用於診斷中度高血糖,並應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及鼓勵積極參與糖尿病預防計劃。

2大幹預策略,預防糖尿病前期發展爲糖尿病

該綜述指出,對於被確診爲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其治療的主要目標爲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的發展。次要目標是將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因爲血糖達到正常水平,即使是短暫的,其也與糖尿病前期患者未來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相關。

糖尿病前期干預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干預。其中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健康飲食、進行身體活動、超重/肥胖個體的體重減輕)是治療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基石。在藥物干預方面,基於GLP-1的治療爲減肥和恢復正常血糖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預

一些隨機試驗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身體活動、減輕體重)可降低未來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DPP)研究將3234例IGT受試者分爲3組:1)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包括低熱量、低脂肪飲食和每週進行150 min的中等強度運動);2)二甲雙胍850 mg每日兩次;3)安慰劑。

研究結果顯示,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受試者中有一半在6個月時體重減輕了≥7%;二次分析表明,體重減輕是糖尿病發病率降低的主要預測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預組中,6個月時受試者體重每減輕1%,糖尿病風險就相應降低10%(HR 0.9,95% CI 0.87~0.94)。減肥是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重要目標,而經生活方式干預後,即使有最小的體重減輕,也可以減少2型糖尿病的發生。

此外,在該研究中,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組的個體在第1年恢復到正常血糖的比例低於30%,安慰劑組的血糖恢復率爲10%。

2. 藥物干預

1)二甲雙胍

研究表明,一些降糖藥和減肥藥可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病率。二甲雙胍是全球應用最爲廣泛的降糖藥物之一,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羣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且可輕度減輕體重。

ADA指南建議:較年輕(25歲~59歲)且體重較重(BMI≥35 kg/m2)、FPG較高(≥6 mmol/L)、HbA1c較高(≥42 mmol/mol)的成年人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可以使用二甲雙胍治療。英國國家衛生與臨牀優化研究所(NICE)指南建議:如果參與(或無法參與)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個體的HbA1c或FPG增加,尤其是BMI≥35 kg/m2時,可以使用二甲雙胍治療。

2)基於GLP-1的療法

在超重/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減肥和維持體重對於預防2型糖尿病至關重要。一些指南建議:對於經生活方式干預難以減肥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優先考慮藥物治療。

司美格魯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具有降糖和減重作用。有研究顯示,在非糖尿病個體中,採用司美格魯肽每週2.4 mg、持續68周治療,個體平均體重減輕15%~16%。在STEP 1試驗中,使用司美格魯肽後,9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第68周血糖恢復正常。

替西帕肽(tirzepatide)是一種雙重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激動劑(GIP)和GLP-1受體激動劑,具有降糖和減重作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tirzepatide組有95%的糖尿病前期受試者血糖恢復至正常水平,而安慰劑組對應的比例爲62%。

該綜述指出,目前這兩種基於GLP-1的藥物相關研究表明,在治療期間,幾乎所有(94%~95%)接受司美格魯肽或tirzepatide治療的糖尿病前期成人都能達到正常血糖(定義爲FPG和2-h PG均正常)。

小結

總的來說,糖尿病前期患者非常普遍。早期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羣,採取適合的方式進行干預,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前期進展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牀乾貨等主題均可,。

參考資料(可上下滑動查看)

[1] Kim SH. (2024). Reframing prediabetes: A call for better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J Intern Med, doi: 10.1111/joim.13786.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024). 2.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doi: 10.2337/dc24-S002.

[3] Bergman M, et al., (202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1-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doi: 10.1016/j.diabres.2024.111589.

[4]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 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J].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3, 15(6): 484-494.

[5]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 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J]. 中華內科雜誌, 2022, 61(3): 249-262.

[6] 《二甲雙胍臨牀應用專家共識》更新專家組. 二甲雙胍臨牀應用專家共識(2023年版)[J]. 中華內科雜誌, 2023, 62(6): 619-630.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衆號留言聯繫。